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朱熹(1130-120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9 题号:1535125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目为“观书有感”,诗中却只字未提读书之事,含蓄蕴藉,富有启发意义。
B.首句将半亩方塘水比作一面镜子,表现了塘水的明净清澈和水面的平静美丽。
C.第二句紧承上句,写天空和云的影子映在塘水之中,犹如人在徘徊,形象生动。
D.本诗最后两句以水渠之清设问,自问自答,指出渠水清澈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
2.作为哲理诗,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阐释读书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知识点】 朱熹(1130-1200) 哲理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喻西境

朱 熹

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

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

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

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
B.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
C.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
D.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顿感心旷神怡,如入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抒写理趣做铺垫。
2.朱熹曾说“未觉诗情与道妨”,某研究者评价朱熹的诗歌创作时则说“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023-03-18更新 | 16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
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
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
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
2.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0-03-16更新 | 18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秀野种粟韵

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①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②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③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用 “阿香” “丰隆” 等古代神话传说,表达出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
D.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
2.本诗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2022-04-11更新 | 4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