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2 题号:153687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
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
D.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域名称,在本文中指潼关、崤山以东;也曾用于指太行山以东的地方;古亦指华山以东。
B.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人。古代认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
C.跽,指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小腿上,起身时就需要先挺直上身。
D.参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面,御者在中间,一人在右面陪乘或担任警卫,称“参乘”或“车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表现,说刘邦有野心,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项伯为了报私恩而夜访张良,劝他逃走,但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最终项伯同意调停。
C.项羽一听到刘邦刚到鸿门的言辞,马上坦白是曹无伤的谗言使两人有了嫌隙,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他对刘邦身边的猛将樊哙有所忌惮。
D.范增明白项羽性格中的不足,同时也明白刘邦若不死,必定会成为项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于是多次举玉玦暗示项羽下令杀掉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不悲A其身之死B而忧C其国D之衰EF必复有贤者GH后可以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文中意为“除去,去掉”,与《鸿门宴》中“相去四十里”的“去”词义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弧》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2)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5.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2024-02-10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库吏而料量平;尝为牧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 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观殷夏礼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孔子年七十三,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B.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C.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D.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鲁哀公”是谥号,其中的“哀”,含有同情之意。
B.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C.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总统”。
D.世家,是《史记》五体之一,主要是记载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本纪记帝王的历史,列传叙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求仕处处碰壁,终不见用。在鲁国没得到任用后离开,到齐国受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又受围困,重新回到鲁国。
B.孔子深知用人之道,任人唯直。他认为治理国家重要的是选用人才,选用贤能者担当治国理政重任,就能使他人正直起来,合乎民心民意。
C.孔子重视礼乐教化,执着复礼。他想恢复周朝礼制,探循三代以来的礼乐制度,把三百零五篇诗入乐歌唱,礼乐教化的遗规因此有可称述。
D.司马迁十分景仰孔子,誉为至圣。司马迁把孔子当作师法的楷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格外推崇孔子,“至圣”是对孔子取得成就的完美概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2021-11-30更新 | 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令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B.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C.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D.大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公孙氏,名鞅,因功封于商,号商君,故称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
B.六国,指齐、燕、赵、韩、卫、楚六国,与《六国论》的“六国”相同。
C.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帝王。
D.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重用五位贤士,吞并了二十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
B.文章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的用人之道,并且假设了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的结果。
C.李斯通过陛下的生活嗜好判断陛下看重的在于珠玉、声、色方面,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认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D.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小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文章运用比喻说理,劝谏君王要广纳贤士,成就大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5.文章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李斯认为秦国“逐客”的后果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2021-07-06更新 | 3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