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食指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153808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涯的午后

食指

冬天的太阳已缓缓西沉,

但温暖如旧,更加宜人,

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

谁去想大半生的辛勤和郁闷。

冬日的斜阳还那么斯斯文文,

天边已渐渐涌上了厚厚的阴云,

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

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

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

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

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

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

自甘淡薄,耐得住寂寞

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

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

荒野上留下了诗人的孤坟

但现在这颗心还没有死

也不是我的最后的呻吟

这不就是生涯的午后吗?

还远远不到日落的时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日的太阳已缓缓西沉”,既描写出冬日午后太阳西斜的自然之景,又含有深层的象征之意。
B.“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郁闷”,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前半生付出的感慨和如今成就的欣慰。
C.“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一个“又”字暗示出诗人生命中曾不止一次经历坎坷。
D.“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表达出诗人已到中年却还只能过着清贫生活的悲哀。
2.如何理解“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
3.诗歌中“生涯的午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涯的午后

食指

冬日的太阳已缓缓西沉

但温如旧,更加宜人

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

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都闷

冬日的斜阳还那么斯斯文文

天边已渐渐涌上厚厚的阴云

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

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

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

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

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

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

自甘淡泊,耐得住寂寞

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

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

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

但现在这颗心还没有死

也不是我的最后的呻吟

这不就是生涯的午后吗?

还远远不到日落的时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日的太阳已缓缓西沉”,既描写出冬日午后太阳西斜的自然之景,又含有深层的象征之意。
B.“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郁闷”,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前半生付出的感慨和如今成就的欣慰。
C.“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一个“又”字暗示出诗人生命中曾不止一次经历坎坷。
D.“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表达出诗人已到中年却还只能过着清贫生活的悲哀。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节用“温暖”“辉煌”等词语将诗歌点染一层明亮的色调,与第二节的晦暗形成鲜明的反差。
B.“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运用反复和比拟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告别过往的心情。
C.本诗以含蓄质朴的语言,记录总结了诗人的生活经历、精神状态,感情跌宕起伏,炽热而强烈。
D.本诗四行一节,排列整齐;注重押韵,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
3.如何理解“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 ?
4.诗歌中“生涯的午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2020-01-15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未来(节选)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关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1968年


(注释)食指(1948——),本名郭路生,中国著名诗人。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B.“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黯淡到鲜亮,由失意到热情,由枯竭到饱满的经历。
C.“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
D.“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B.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C.此诗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节选部分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D.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2020-11-12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1968年12月20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视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注:(1)食指,本名郭路生,当代诗人。
(2)上山下乡:20世纪60-70年代末,知识青年到祖国的农村去改造和学习。
1.朦胧诗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诗歌的阅读,可知错误的一项是(     
A.韵:诗人受到了现代诗的影响。很注意诗的韵脚变化,几乎一韵到底,显得非常流畅。
B.情:全诗出奇地冷静、客观,与当时的号召截然相反,至今读来,仍令人耳目震惊。
C.理:以一个个体所具有的内在心灵轨迹,与那个时代一起,被人永远记忆。
D.志:“我”最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京,毫不留恋,毫不柔情,因为祖国在召唤。
3.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妙处。
2021-12-28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