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153855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烈夫人祠记

去扬州西北三十里有得胜山,故韩蕲王讳世忠破金兵处也,有英烈夫人祠,土人谓之异娼庙。内供英烈夫人戎装像,旌旗,剑印,其位曰“英烈杨国夫人五军都督梁”。

英烈夫人者,韩蕲王妾梁氏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梁氏异之,询左右,知是独擒方腊之韩校尉也。梁氏乃自赎以妾之。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囚高宗,改元明受。时世忠在秀州,以兵少不得进,乃修器械,以疑叛逆。傅等恐惧。梁氏与子亮时在临安,为傅所质,防守严密。太后用平章事朱胜非计欲召四方勤王。胜非谓傅曰:“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于是太后召梁氏入,封安国夫人,速其勤王。即领命,梁氏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面陈临安虚实利害,固言必勤王者三。世忠挥军急进,乱乃平。高宗复辟,梁氏以殊勋进护国夫人。

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于是意少懈。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梁氏既死,金人曝其胴于淮市三日,函其首以报北国,金帝命悬于都门。兀术闻之,感其忠勇,敛梁氏遗体,遗世忠。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世忠大恸。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选自《英烈夫人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B.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C.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D.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的,亦称“改元”。
C.勤王,指为王事尽力;也指君王有难,而臣下发兵救援君王,文中即为此意。
D.丁卯,在文中属于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古人拿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京口的酒席上,韩世忠在众人中显得格外威武,不同于其他参加宴会的官员,后来韩世忠就为梁氏赎身并娶她为妾。
B.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谋反,囚禁了宋高宗,改年号为明受。当时韩世忠在秀州,认为兵力不够而没有进攻临安叛军。
C.太后为了能够安抚韩世忠,让他出兵救驾,封梁氏为安国夫人;宋高宗在韩世忠平定叛乱后重新恢复了帝位,因梁氏勤王有功,封她为护国夫人。
D.梁氏在山阳、宿迁两地多次与金兵交战,全部取得胜利,思想上有些松懈轻敌,在一次率轻骑攻取金兵粮道时,遭遇埋伏遇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注】九江王,即英布,偃姓,英氏,名布,早年坐罪,受到黥刑,俗称黥布。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有时用来指时间。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即为纪日。
B.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锧”,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 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己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
(2)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
5.《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九江王使用了哪些相同的游说技巧?请简要概括。
2023-05-08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⑵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5.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2020-01-20更新 | 1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之。此盖人君之公也。

楚共王出猎而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中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中包胥曰:子其勉之!一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中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中包胥不罢朝,立于泰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敕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中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此有空。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刚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欲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揪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既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B.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C.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D.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尧则之”的“则”字是效法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的“则”字含义相同。
B.“出猎而遗其弓”的“遗”字是丢失的意思,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字含义不同。
C.“伐宗庙”的“伐”字是进攻、攻打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伐”字含义相同。
D.“君岂私臣”的“私”字是偏爱的意思,与《琵琶行》中“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私”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尧把帝位传给舜的行为大加赞赏,而对楚共王“楚人遗弓,楚人得之”的说法持有微词。
B.吴师伐楚之时申包胥向秦王哭求援助,他的忠诚感动了秦王,救亡成功后他却谢绝了楚王的封赏。
C.咎犯“不以私事害公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大公无私的干部楷模,值得我们今人学习。
D.卫国君臣之间发生了矛盾,子羔出逃的时候遇到他曾经处以刖刑的人在守门,这个人救助了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
②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
2024-02-17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