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2 题号:15440034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或曰:六国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丧 互:交互。 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礼》论

苏洵

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从。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也,而遂翻然以从我者,吾以耻厌服其心也。

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曰:“彼为吾君父兄,何以异于我?”于是坐其君与其父以及其兄,而己立于其旁,且俯首屈膝于前以为礼,而谓之拜。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无故而使之拜其君,无故而使之拜其父,无故而使之拜其兄,则天下之人将嗤笑,以为迂怪而不从。而君父兄又不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为其君父兄。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

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其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

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明日彼将有怒作于心者,徐而自思之,必曰:“此吾向之所坐而拜之,且立于其下者也。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于彼也。奋手举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彼其始木焉,已拜之犹且不敢以为薪。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之以耻。

呜呼!其事如此,然后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至于今。今之匹夫匹妇,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起坐立,礼末也。”不知圣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如此之劳也。此圣人之所虑,而作《易》以神其教也。

(选自《嘉祐集卷六》,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以耻厌服其心也             厌服:使……信服
B.吾不与之齿                       齿:并列
C.且又知之为逸                 坐:犯……罪
D.是于彼也                       贱:卑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吾君                                   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且俯首屈膝于前以为礼            斯之谓与
C.求齿于圣人                            谨拜表
D.礼末也                                   不知老将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鉴历史,认为古代的圣人如果要用礼法来治理国家,首先需要加强百姓的道德修养,如此才会有信服力。
B.作者开篇先以“情”入手,提出人的本性是安于惯常所为,要是无缘无故改变人们的习俗,人们势必不会服从的。
C.苏洵认为圣人使用小的权势来使天下尊崇自己的君王父兄,而这些权势不能直接告诉人,因此就用羞耻之心来相告。
D.本文讲述“权”使人们逐渐接受礼的教化的过程,剖析历史,行文曲折婉转,显示出作者说理的艺术与气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其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
(2)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
2021-06-29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后统称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
C.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就是这个意思。
D.区区,一般形容数量少或者不重要,后也为自谦词,如“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战。
B.苏辙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有所不妥。
C.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
D.苏辙文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厚韩亲魏以摒秦",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
5.苏洵的《六国论》从________的角度立论,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文章则从      的角度立论,论证六国相继破灭的原因,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2021-07-18更新 | 1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

②六畜,其初皆兽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马亦能蹄,牛亦能。先王知能搏能噬不可以人力制,故杀之。蹄者可驭以羁绁,触者可拘以福衡,故先王不忍弃其材而废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汉之韩信、黥布、彭越,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

③或曰: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冀赏耳,不如勿先赏以邀其成功。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说,非通论也,不可用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当观才之小大,而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

④夫养骐骥者,丰其刍粒,洁其羁络,浴之清泉,而后责之千里。彼骐骥者,其志常千里也,夫岂以一饱而废其志哉!至于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击搏,则其势无所得食,故然后我用。才大者,骐骥也,不先赏之,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鹰也,先赏之,是养鹰者饱之而求其击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为赏之说,可施之才小者:兼而用之可也。

⑤昔者,汉高帝一见韩信而授以上将,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见黥布,而以淮南王,供具饮食如王者;一见彭越,而以为相国。当是时,三人者未有功于汉也。厥后追项籍垓下,与信、越期而不至,捐数千里之地以之,如弃敝屐。项氏未灭,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极富贵矣。何则?高帝知三人者志大,不极富贵,则不为我用,虽极于富贵而不灭项氏,不定天下,则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哙、滕公之徒则不然,拔一城、陷一阵,而后增数级之爵,否则终岁不迁也。知其才小而志小,而先赏之,则彼将泰然自满,而不复以立功为事故也。

⑥噫!韩信立于齐,当此之时而夺之王,汉殆哉!而彼则曰:汉王不夺我齐也,故齐不捐,则韩信不怀;韩信不怀,则天下非汉之有。呜呼!高帝可谓知大计矣。

(取材于苏洵《御将》)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知能搏能噬……                           ②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
B.①人君当观才之小大                              ②汉殆哉
C.①彼知不尽力击搏                                 ②不极富贵
D.①故然后我用                                        ②而以淮南王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将分为“贤将”和“才将”,本文则重点议论如何驾驭才将,因为作者更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
B.作者用虎豹、牛马的野性来比喻才将难以驾驭之处,同时他认为对待牛马的态度应与对待虎豹的态度不同。
C.作者在对待如何封赏才能不同的将领的问题上,反对那些片面的一隅之见,表现出较为客观辩证的思想。
D.全文论证层次清晰,首段提出论题,然后指出选将要唯才是用,再进一步论析御将的智慧,并辅以例证。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史为证,在对比中证明文章观点,这一点和《五代史怜官传序》有共同之处。
B.第③段两处“或曰”与苏询《六国论》首段的“或曰”都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
C.第④段提到的“养骐骥”与《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骐骥一跃”感情色彩相同。
D.本文先用自然物来作类比,然后举史实论证,这种写法与《种树郭橐驼传》相一致。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君成功驾驭才将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并根据文意分别加以说明。
2023-07-11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