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4 引用次数:836 题号:15455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 危:端正
B.沧海之一粟 渺:渺茫C .火尚足以也 明:照明
C.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2.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江陵 ⑥不知之将至 ⑦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D.①⑤/②④⑥/③⑦
3.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D.偭规矩而改错
4.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何可胜道也哉
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6.翻译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3-14高一上·陕西宝鸡·期末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不见戚戚。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细,必前遣之。”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于以开后嗣,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曰:“今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曰:‘君朝有忧色,何也?’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逮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鲁君使宓子贱为单父宰,子贱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鲁君之。至单父,使书,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悲之,请辞而去。归告鲁君,鲁君曰:“子贱苦吾扰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无得擅征发单父,单父大治。

晋平公问于叔尚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尚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曰:“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

1.文中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断开。
诸侯[A]自[B]择师者[C]王[D]自[E]择友者[F]霸[G]足[H]己[I]而[J]群臣[K]莫之[L]逮者[M]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来世”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觉”字含义不同。
B.“而君独有喜色”与“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独”字含义相同。
C.“鲁君予之”与“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相同。
D.“桓公知衣而已”与“制芰荷以为衣兮”(《离骚》)两句中的“衣”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生病时召见令尹说,自己与莞苏相处不安却有所得,与申侯伯相处快乐却无所得,提出奖赏莞苏,放逐申侯伯。他去世后令尹依命行事。
B.魏武侯谋划事情恰当,群臣都比不上他,因而退朝时面带喜色。吴起以楚庄王面对相似的情况却能心忧国家来进行劝谏,魏武侯虚心接受。
C.子贱担任单父宰,请国君派给他两名擅长书写的人,在那两人书写时,子贱从旁拉他们的肘部导致字写得难看,书写的人很生气,告辞离去。
D.晋平公询问臣子,齐桓公怎么做到联合诸侯、匡正天下混乱局势。叔尚和师旷分别用做衣服和烹调食物打比方来回复,二人的结论不太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
(2)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2023-06-12更新 | 1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哉?”

⑵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师旅,之以饥馑;由也为之,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也。”

⑶夫子之。

⑷“求,尔何知?”

⑸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其礼乐,以俟君子。”

⑹“赤,尔何如?”

⑺对曰:“非曰能之,愿学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⑻“点,尔何如?”

⑼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⑽子曰:“何乎?亦各言其志也!”

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⑿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

⒀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之言何如?”

⒁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⒂曰:“夫子何哂由也?”

⒃曰:“为国以礼,其言不,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孰能之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以:因为
B.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C.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D.异乎三子者之       撰:分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到
B.夫子       哂:嘲笑
C.如其礼乐,以君子        俟:等待
D.为国以礼,其言不        让:谦让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使有勇,且知       方:有方向
B.鼓瑟,铿尔,舍瑟而作       希:通“稀”,稀疏
C.何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妨
D.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小:做小相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偻,隆然伏行B.驼种树
C.如会同,端章甫D.浴乎沂,乎舞雩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化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是一个小国。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如会同,端章甫(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做。)
C.愿为小相焉(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D.冠者五六人(指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加之师旅                                        如其礼乐,俟君子
B.求也之,比及三年                    孰能之大
C.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
D.摄大国之间                                 浴乎沂,风舞雩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以饥馑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吾一日长乎尔                           如或知尔,则何
C.非曰能之,愿学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耳矣
D.夫三子之言何如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也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亦各言其志也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唯赤则非邦也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好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使人人有勇气,使百姓知道为人的道理。
C.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他们的志向远远比不上子路,但谦虚,乐于从政,得孔子赞赏。
D.曾皙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图,深得孔子的赞许。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图,与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主张相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020-05-07更新 | 2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厄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
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宋濂《阅江楼记》)
【注】 这篇散文是奉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而作的。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声教所暨,间朔、 南罔:无。
B.以夫一统之君俟:等待。
C.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也致:取得。
D.欲上宵旰图治之功者推:推辞。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必悠然动遐思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今南北为一家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C.无不寓其致治思不知东方既白
D.而登衽席者也中丞匿溷藩以免
3.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江楼位于狮子山上,因这里地势雄伟,景色壮丽,皇帝下诏令而建造,目的是与百姓共同分享游览的乐趣,作者奉命为其写记,并给它取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楼”。
B.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欣赏管弦发出的淫靡之音,藏匿燕赵美女的,转瞬之间人们就会为之感慨。这些内容从反面议论,对明太祖暗含劝勉意,写得含蓄而隽永。
C.本文充满了大量的对明王朝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在盛赞朱元璋文治武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劝勉皇帝励精图治,以国计民生为重,这在应制文章中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写景、叙事与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穿插自然,语言简洁精当。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材上也取舍得当,至于其他那些如流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是生怕对皇上旨意有所亵渎。
4.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2)“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
2016-11-18更新 | 4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