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94 题号:155448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统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节选自《国语·越语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B.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C.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D.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
B.“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大夫分为上、中、下三阶,后成为对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不榖”,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词;“孤”“朕”“寡人”等也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D.“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内。“封”的意义和“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勾践不从。
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2)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
5.勾践为什么“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2022·山东枣庄·二模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选段,回答文后试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各句的点评有误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2.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④⑤⑥
2020-11-25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题。

文段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日。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阏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文段二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办事官员。此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给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2020-10-13更新 | 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公不君:厚敛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与之。既而与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厚敛:后赋,指大肆搜乱百姓。②雕:绘饰。③宰夫腼:宰夫,厨工;腼,煮。④熊蹯:熊掌。⑤赵盾、士季:赵盾,晋大夫,谥号宣,一称宣孟;士季,晋大夫,名会,字季。⑥溜(liù):通“霤”,屋檐滴水处。此指屋檐下。⑦衮(gǔn):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⑧鉏麑(Chú   Ní):晋之大力士。⑨嗾(sǒu):唤狗咬人的声音。⑩獒:高大的猛犬。
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B.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D.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灵公。
B.“稽首”指古代一种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C.“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D.古代统治阶级称下杀上、臣杀君为“弑”,如“弑君”“弑父”。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有终                      克:能够
B.衮职有,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C.宜子谏,公患之                         骤:多次
D.使鉏麑                                   贼:暗杀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厚敛雕墙                                置诸橐与之
B.不入,则莫之继也               能改,善莫大焉
C.既而与公介                            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D.赵穿攻灵公桃园                      翳桑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
6.下列关于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并且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2)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2018-11-27更新 | 1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