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15737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赍粉夫。”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摘编自《庄子·杂篇·列御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精神乎蹇浅       敝:破旧B.迷惑宇宙          于:被
C.使骊龙而        寤:睡醒D.以不            徵:证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B.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C.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D.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做人应追求宁静、自然和无为的状态、境界,不宜把非必然的东西看作必然,不应该在浅薄的事情上耗费精神,被身形劳苦拘累。
B.庄子用河上人家之子在深渊中得到价值千金的宝珠这一寓言故事告诫“那个人”,认为他能从宋王那得到好处纯属侥幸,后面可能会有灾祸。
C.庄子拒聘的故事体现了他鄙弃名利的态度,而他在临死之前谢绝了陪葬品和不怕尸身被乌鸦老鹰吃掉的故事则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心态。
D.庄子的作品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多用寓言故事则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
(2)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5.文章第一段,庄子借助朱泙漫学习屠龙技的故事想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二)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máng)焉:茫然。甃(zhòu):砖砌的井壁。(fū):脚背。虷(hán):蚊子的幼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B.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C.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D.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的“贻”意思是赠送,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贻”意思不同。
B.“呺然”意为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这里的“然”表示“……的样子”。
C.“不足以举其大”的“举”意思是称述、形容,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 “举”意思不同。
D.“禹”是指上古时代传说中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因其成功治理滔天洪水而广为人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当惠子借用“五石之瓠”批判庄子的学说大而无当时,庄子即用“不龟手之药”予以反击,批评惠子的见识不通达。
B.有人花重金购买宋人的防手裂药膏,成功游说吴王。后凭借这个药膏在冬天水战中带领吴国军队大败越人,得到了吴王的封赏。
C.公孙龙年少便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即懂得仁义之事,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让众人理屈词穷,由此可知他和庄子一样都是通达之人。
D.坎井之蛙得意于坎井之乐,但它听东海之鳖讲述大海的壮观后,便惊惶不安了。坎井之蛙这个故事旨在讽刺那些目光短浅而不自知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5.庄子对认知的相对性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人的认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2023-02-19更新 | 1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
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庄子不愿出仕为官的原因是什么?
2023-03-30更新 | 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
B.其未易谋               兆:迹象,苗头
C.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D.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认为……少,轻视,意动用法
2.选出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式相同的一项(       
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C.《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D.《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4.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力求性命双修。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封的大夫的领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的领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根据选文,简要说说《老子》《庄子》两部作品思想与语言表现上的异同。
2023-11-12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