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4 引用次数:724 题号:1582754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力争得免。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谨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③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侯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廉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镨,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十一年召复故官,未上卒。赠太子太保,谥庄靖。
(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照。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
③中旨令:皇帝白宫廷发出的亲笔命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庶人牧场久于官籍:登记
B.巡抚朱钦事坐:因…受牵连
C.诏营后父陈万言第:府第宅院
D.中官不敢挠,故得其职举:被举荐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逐吏代之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B.帝即位,斥予民作《师说》贻之
C.璜请特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不如善遇之
D.万言诉帝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3.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⑥二臣无与,乞罪臣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4.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任职济南时,不良权贵,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
B.璜烙尽职守,担任左侍郎时,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缩减皇室的工程造价。
C.尽管赵璜没有听从朝廷大臣的意见依然辞职、但朝廷对他的车马供应仍按旧例。
D.赵璜很有才干,在他人为纷乱错杂的事件观望惊讶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5.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     
(3)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12-13高三上·山东泰安·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①虞允文,字彬甫,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思备御。”宰臣陈康伯传上旨:“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

②十一月壬申,金主亮率大军临采石。叶义问被旨,命允文犒师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援军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俄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会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

③乾道五年八月,拜右仆射。允文多荐知名士,如洪适、汪应辰。及为相,人才为三等,有所见闻即记之,号《材馆录》。凡所举,上皆收用,如胡铨、王十朋,其尤章明者也。上以兵冗材匮为忧,允文与陈俊卿议革三衙杂役,汰冗籍,三军无怨言。

④乾道八年四月,御史萧之敏劾允文,允文上章待罪。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命曾怀书之《时政记》。

⑤淳熙元年薨。后四年,上幸白石大阅,见军皆少壮,谓辅臣曰:“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诏赠太傅,赐谥□□。

(选自《宋史·虞允文传》,有删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愿诏大臣思备御(       )       (2)诏赠太傅(       )
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部分甫毕(     
A.相对少数B.部队分散C.部门分配D.部署安排
3.人才为三等(     
A.名册B.登记C.借助D.铺垫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亮操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俄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
5.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命曾怀书之《时政记》。
6.以下材料中对虞允文的评价,你是否同意?请结合第②段“采石一役”加以分析。

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诸葛亮、周瑜、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内外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节选自陈子龙《安雅堂稿》)

7.小明假期旅游时特地寻访虞公祠堂,只见故居旧迹的人物介绍上字迹有些残缺不清,“赐谥□□”(A.文正   B.忠肃)。请你帮忙做出判断,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2022-11-16更新 | 1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会稽余姚人也,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投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尝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书之,一无遗失,贞观七年,累迁秘书监。太宗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弱,如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及高祖晏驾,太宗执丧过礼,哀容毁悴,久替万机,文武百寮,计无所出,世南每入进谏,太宗甚嘉纳之,益所亲礼,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联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及卒,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丧事官给,仍赐以东园秘器,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道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思往古理乱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篇,将何所示?因令起居禇遂良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

(选自《其观政要·卷二·论任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
B.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
C.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
D.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书: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和各种办公室繁杂事务的专业人上。
B.晏驾:晏,迟。原指宫车迟出,文中为帝王死亡的隐晦说法。
C.补阙:阙,缺点错误:文中指填补缺漏,匡正君王言行的错失。
D.起居:官名,执掌记录君王的口常言行,以备后人修史之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曾经受命书写《列女传》用来装饰屏风,当时没有现成的书,虞世南就凭记忆将书默写了出来,竟没有一点差错。
B.虞世南外表弱不禁风,一副书生模样,性情却十分刚烈,每次与太宗谈论起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都能够有所规劝讽喻。
C.当太宗操劳丧事过度,形容憔悴,国事有所耽误之时,文武百官无计可施,而虞世南每次进宫进谏,唐太宗都欣然接受。
D.太宗曾经对侍臣表达他对虞世南为人诚恳的欣赏,并认为朝中没有一个大臣能像虞世南那样,以致于自己还要忧心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
(2)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篇,将何所示?”
2022-02-18更新 | 1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也。”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B.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C.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D.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从,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称为“约从”。后可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B.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名实,指名称与实际或名与利。文中指后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国君、帝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文中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大败韩军后,在张仪的一番劝说下,魏襄王最终背弃了南北合纵抗秦的盟约,并请托张仪向秦国求和。
B.面对秦王的两难选择,张仪提议应征讨韩国,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天子号令天下,成就帝王大业。
C.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会使其与周王室齐心协力共同抗秦,并且齐、赵、楚、魏也必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
D.张仪主张出兵三川,以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谋求增加土地、使百姓富足、广施恩德等做法更为基础。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5.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
2022-05-27更新 | 2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