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6 题号:1584195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

刘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注】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沉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情景的自嘲。
B.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虚写,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
C.词人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
D.词的最后两句将自己心中的积郁借万叠之上的云山来抒发,凄咽中翻出激昂异响。
2.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作

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注】①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时诗人30岁左右,隐居襄阳田园。②《三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③《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④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⑤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叙写家园房屋破旧,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养”与“隔”相映,表现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
B.“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两句写诗人愿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凸显家园环境的清幽宁静,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
C.“冲天”二句,连用比喻,以“鸿鹄”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喻凡俗平庸之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耻与世俗争利的情怀。
D.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对诗人自身内心世界的抒写细致入微,亲切而真实。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2022-03-27更新 | 8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③巴陵:现湖南岳阳,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了兄弟重逢的背景,包含三层意思,即离别之久、社会动乱、分手于幼年。
B.颔联抓住典型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相见时的神情变化。
C.“别来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D.“语罢暮天钟”避虚就实,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2022-07-10更新 | 9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注]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凸显四件器物的精妙绝伦,五彩缤纷,先声夺人。
B.五六句写出红颜难驻、岁月迟暮,这一人生的悲哀不为美酒、雕琴消解。
C.“裁悲”“减思”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的劝慰,即要懂得节制和排遣悲伤。
D.本诗承接处自然妥帖、转折处突兀峭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2.请简述诗歌最后两句的作用。
2023-03-11更新 | 1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