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158574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亮辟广汉太守姚伷为掾,伷并进文武之士,亮称之曰: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趶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B.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C.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D.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烈,是刘备的谥号。“昭”赞其知人待士的品德,“烈”颂其有功安民的功绩。
B.节度,调度指挥。三国始置的掌管军粮、总管统兵等的节度使的“节度”即取此意。
C.等,指封建社会的官位等级,涉及官名、官员的职掌等多方面。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D.变通,指事物因变化而通达,亦指不拘常规、随机应变。文中用的是其第二个释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伷被诸葛亮征召之后,尽忠尽责,广泛推举文官武将。诸葛亮称赞姚伷心胸宽广、高尚正直,希望其他掾属都能向他学习。
B.昭烈帝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叮嘱诸葛亮不可委以重任。但诸葛亮仍旧赏识马谡,出兵祁山又让他督率诸军,结果大败。
C.蒋琬认为天下未定而杀死智谋之士,令人惋惜。诸葛亮以执法严明的孙武、魏绛为例,表明自己为严明军法不得不处死马谡。
D.赵云战败,他亲自留下断后,收拢部众坚持防守,没有造成大的伤亡,诸葛亮对此大加赞赏,让赵云把军资余绢分发给将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
(2)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延佑初,诏以科举取士,学者多以文法为请,性语之曰:“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选自《元史·韩性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B.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C.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D.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渡,文中指宋朝皇帝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B.科举,指科举制度。隋、唐以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
C.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因为官员的等级以台阶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D.郡志,地方志的一种。记述一郡自然、政治、经济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性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魏忠献王韩琦的后代;他七岁读书,记忆力惊人,九岁通晓《小戴礼》,写的评论文章获得饱学儒士的称赞。
B.韩性博览群书,深受欢迎。他长大后,广泛涉猎经史等,深入钻研,获得精要;他自成一家,向他求学的人极多,以至于门外的鞋都无处可放。
C.韩性受人尊敬,淡泊名利。他出行没有车马仆从,他所到之处都受人尊敬,人们称他为“韩先生”;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但他关心世事。
D.韩性获得殊荣,著述丰富。他的德行操守被门人推崇;他去世后,在他的学生李齐的提议下,朝廷追授他谥号;他留下《礼记说》等二十多卷著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2)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2019-10-22更新 | 1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充,字次倩,赵国邯郸人也。

初,充召见犬台宫。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既至前,问以当世政事,上说之。充因自请,愿使匈奴。诏问其状,充对曰:“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上以充为谒者使匈奴,还,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贵戚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奏可。充即移书光禄勋、中黄门,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上许之,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

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充出,逢馆陶长公主行驰道中。充呵问之,公主曰:“有太后诏。”充曰:“独公主得行,车骑皆不得。”尽劾没入宫。后充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曰:“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

迁为水衡都尉,宗族、知友多得其力者。久之,坐法免。后上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

后武帝知充有诈,夷充三族

(选自《汉书·江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B.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C.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D.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某地或某处为幸。“幸甘泉”指的是皇帝亲自来到甘泉宫。
B.晏驾,是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战国策》《史记》中都有此称法,如《史记》中有“宫车一日晏驾”的记载。
C.春秋,指春季与秋季,在本文中指岁月,年岁,与《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中的“春秋”不同。
D.三族指三种有亲缘关系的亲属。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也有以父、子、孙为三族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充熟知政事,主动出访。他当初被汉武帝召见的时候因为对政事的熟悉而受到赏识,并主动请求出使匈奴。
B.江充明确职责,执法有方。他在担任直指绣衣使者时采取举劾、车马充公、移书光禄勋等措施来保证职责的履行。
C.江充奉法不阿,深受信任。他在履职过程中,就连太子、公主犯事,也同样不讲情面,受到汉武帝的高度信任。
D.江充欺瞒武帝,终遭诛杀。他害怕汉武帝死后自己得不到太子的宽恕,借巫蛊之乱打击太子,终遭太子诛灭三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
(2)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2018-07-24更新 | 1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曰:‘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联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注】①逋负:拖欠。②蠲免:免除。“蠲”读“juān”。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B.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C.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D.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兵,古代指集合起准备出征的士兵来,根据需要编制成花名册,一一进行点名。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18至22岁的男子为中男,23岁以上的男子为“成丁”。
C.署敕,我国古代帝王发出诏书或命令,呈现在文本上,相关大臣在上面签署名字。
D.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约自秦朝开始,该职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魏征非常信任,多次召令他进入内室,询问治国得失,每次询问,魏征都能开诚回复,所提建议都得到太宗的赞许与采纳。
B.魏征不同意太宗的征兵方案,多次不肯在诏书上签字。他认为,军兵的战斗力在于正义在手,而不在于人数众多,一时惹怒了太宗。
C.太宗曾经认为魏征比较固执,不通达政务,当听到魏征的议论件件都切中要害时,便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于是,改变了对魏征的看法。
D.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执政之道,张玄素借隋朝灭亡的原因回答太宗的问题,然后又向唐太宗提出了治国建议,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
(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022-06-16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