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1 题号:159051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传统戏曲,一直无法摆脱老气甚至古板的刻板印象,而一部粤剧电影,却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期待。在最多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社区哔哩哔哩(B站)上,5月初发布的《白蛇传·情》终极预告片,播放量已接近220万,并登上了B站的热门和热搜。预告片的弹幕中充斥着以特有“黑话”表达的溢美之词,评论更是大型“打脸”现场,“点进来之前以为又是蹭IP热度的炒冷饭烂片,看完鸡皮疙瘩起来了,目前正在找预售。”

这部电影是怎么打动年轻人的?和近年来备受欢迎的国产传说改编动画电影一样,主要是凭借大胆与坚持。

这里的大胆,也可以写作创新或突破。由于传说故事过于经典,最容易令人感到惊喜甚至惊艳的,往往在于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而在电影中,视觉特效的表现更可能扩展想象力的边界。2015年的现象级传说改编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是凭借着震撼的3D效果和细腻的动作特效,从一部无人问津的小众动画,一路逆袭成国产动画崛起的里程碑。

《白蛇传·情》的特效同样值得称道,曾经只能通过舞台道具引观众入戏的戏曲,通过特效将经典场景变成会动的水墨画,是另一种层面上戏曲表达的升级版,也是以电影语言传达东方之美。

而坚持,则是在创新的同时,不忘根本。只要是电影都要把故事说好,动画电影还要人设突出画面流畅色彩鲜明,戏曲电影则要唱腔身段不能掉。坚持对于“本行”而言都不算难,但要把故事说好却不容易,尤其是改编传说。高分国产传说改编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决绝故事中注入了现代“爱的教育”的精神内核,引人深思之余亦感人至深。

而白蛇传本身,就是一个跨越物种、追求自由与爱的现代价值观传奇故事,《白蛇传·情》的编剧,从不同角色的角度重新演绎这个故事。例如,许仙不再是闻妖色变而是坚守跨越物种的真爱,法海也不再是以善恶辨事的脸谱化形象,而是代表维护法界界限之间规矩的立场。

近年来,社会中弥漫着“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潮流,与仅仅着眼于购买力的商业化考量不同,传统戏曲对吸引年轻人的渴望,多了一层文化传承的寄托。有人认为,高雅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结合大众娱乐融入主流,是一种“自降身价”的表现。实际上,文化需要传承,但高喊“文化传承”四个字实在太重,强行推广效果也未必好,首先还是要吸引人来了解。

无论是京剧老生王珮瑜通过个人魅力吸引观众推广京剧,还是《白蛇传·情》通过粤剧电影的形式打破“次元壁”,都是以轻量化的方式为年轻人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戏曲的窗户。

目前,国风已成大势,汉服与国风元素的服饰、配件、产品都在流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许只是被美丽的服饰吸引,也许只是对潮流的一时跟风,但总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多一分了解,甚至其中的一些,会深入研究或踏入这个领域。

即便只是浅尝即止,即便只是附庸风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让其中一些人懂得,这就是“窗户”存在的意义。

选择5月20日作为公映日,或许是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更是粤剧文化的重要纪念日。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许如不少人担心的一样,选择这个档期,这部稍显小众的电影的排片会被压缩,但排片是会根据市场反映调整的。这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也是一次勇敢的坚持,希望这一份坚持,能轻轻地打动年轻人,开启一扇了解传统戏曲的窗户,获得期待中的回响。

(摘编自《<白蛇传·情>破圈,电影为粤剧传情添韵》,《南方都市报》2021年5月20日)

材料二: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接受人民网专访,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技术“加持”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白庚胜:文化遗产保护是永恒的,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以及创新。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利用好新技术。我们有影像的手段、数字的手段,可以进行远距离、超时空的传播,为传承保护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还要不断开发文化的衍生品,做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转换。比如,过去口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经过不断衍生,出现了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所以,文化遗产首先是通过衍生产品才能“活”下去,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在传播中“出圈”。

还可以把文化遗产转化成可以看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城市文化生活和当今人们的审美,让古老文化在和高新科技对接中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享受其中。

阎晓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将越来越依靠包括版权在内的智力成果的使用。

文化发展基于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好的作品,第二是好的作品要有好的传播能力。这里就要有激励的制度,让好作品能够受到尊重,受到保护,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使得创作者有能力再次投入创作。

如今,中国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代,中国的知识产权也进入了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并重的阶段。“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的价值更高更大。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摘编自《传统文化,“出圈”靠什么?》,“人民网”2021年3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传统戏曲是老气甚至古板的艺术形式,所以一般不受年轻人欢迎,但《白蛇传·情》这部粤剧电影却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期待。
B.《白蛇传·情》和近年来一些根据国产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之所以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既有创新突破又能做到不忘根本。
C.对动画电影和戏曲电影来说,坚持“人设突出画面流畅色彩鲜明”“唱腔身段不能掉”等“本行”特色并不算难,难的是如何把故事说好。
D.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包括版权在内的智力成果的使用,需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观众在看电影《白蛇传·情》的预告片之前,对其并无多大期待,以为这部电影无非又是蹭IP热度的毫无新意的烂片,而看完预告片后,其态度大为改观。
B.传说故事如果不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就不能令人感到惊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正是凭借出色的视觉特效成功逆袭,成为了国产动画崛起的里程碑。
C.传统戏曲渴望得到年轻人的关注,一方面是着眼于购买力的商业化考量,另一方面也寄托着“文化传承”的厚望;近年来,戏曲界已有人在做戏曲推广的相关尝试了。
D.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认为,不仅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做好传承和创新,如今信息时代的各种新技术为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白蛇传·情》包含了武打、特效、舞蹈,还有粤剧、新编粤曲……它是多种艺术元素综合起来的艺术作品。
B.电影《白蛇传·情》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思想,以“情”为主线,道出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C.电影《白蛇传·情》中的“白素贞”是时尚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电影中白素贞的扮演者曾小敏说:“她有自己的生活主张,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勇于表达。”
D.电影《白蛇传·情》中许仙扮演者文汝清认为电影表演跟在舞台上表演有很大不同,“戏曲的表演是有程式的,是夸张性的”,而在电影表演中却要收敛一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传统文化如何在传播中“出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与瓷器、丝绸等自古以来便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

关于中国茶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阐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两汉三国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功效便有了初步认知,《三国志》《吴普本草》等文献对茶叶及茶文化就有记载。两晋时期,茶文化得以孕育和萌发。南北朝时期,茶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随着“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茶治边”成为中原王朝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至明代臻于完善。明代郎瑛在《西茶易马考》中就记载了唐代回“以马易茶”之事。茶马互市的另一重要见证则是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茶马古道。它促进了西南各地区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成为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中国茶叶的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其中所形成的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更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这些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

古往今来,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中国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在传播过程中,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英式下午茶”便是突出代表。“下午茶”是英国民众的重要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国智慧“大道至简”的体现。当代,以“茶”为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依旧意义非凡。

(摘编自赵国栋《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材料二:

202211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就缺少了文化自信的基础。茶起源于中国,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盛于唐宋时期,改进普及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是中国茶文化的转型时期,外国资本的融入对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茶文化与当代茶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理念,使中国茶文化从复兴走向振兴。我们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了解,弥补了对传统历史文化不自知的缺陷,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进而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传播的源头。世界各地引种的茶种、采用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品饮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风茶俗、茶艺茶会、茶道茶德,都是从中国由陆、海茶之路直接或间接传入的。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影响,拓宽了文化自信的视野,有助于激发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凝聚力。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任何文明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一个异国的国家元首对茶的社会功能有如此精辟的论述,足以说明茶的文化作用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财富。身为国人,无不为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倍感骄傲。而国人通过对茶文化世界贡献和影响力的了解,能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饮茶,不仅是一种民族习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仪、民族精神的象征,其所蕴含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精神特质,早已渗透在国人的骨髓和血脉中。以茶文化育人是茶文化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当代人从茶文化中领会和把握茶文化的思想精华、价值追求和道德精髓,汲取丰富营养,提升道德情操,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信赖感,进而在社会实践和个人行动上内化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

中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做出的贡献至今仍发挥着独特而又巨大的社会作用。

(摘编自徐庆生《从茶文化谈民族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关于中国茶起源的众多说法中,人们比较推崇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阐述。
B.“以茶治边”作为边疆经略政策,虽在唐宋时期不够完善,但在发展边疆经济、促进民族交流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C.我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之间进行茶文化交流只能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来进行。
D.我国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对于国人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当代茶文化则为中国传统茶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但两者所要论证的论点不同。
B.材料一以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中国茶文化对于世界各国的影响,增强了说理力度。
C.材料一所列举的“英式下午茶”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
D.材料二所引用的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之语,论证了在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解说的“中国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的一项是(     
A.在新罗王朝时期,朝鲜从我国唐朝引入茶树并植于本土,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与当地风俗文化相交融的茶文化。
B.日本名僧荣西于宋代两度来中国,带回中国茶籽并播种,还写成《吃茶养生记》,这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C.英国简·佩蒂格鲁在《茶设计》中专门介绍英国老式茶具,展现了这些英式茶具与中国传统茶具之间的渊源关系。
D.“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严格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当下,如何利用我国茶文化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概括。
2023-07-19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夜间经济”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数据显示,夜间经济已经为伦敦创造了130万个工作岗位,可贡献660亿英镑的年度收入,并且仅伦敦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就创造了英国全国总税收的6%。

从最初餐饮和购物行业延长夜晚服务时间,到后来的酒吧、KTV、迪厅/舞厅和夜总会等多种业态推行以夜晚为主、白天为辅的营业方式,再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影视厅、体育馆等纷纷开辟或伸长夜间活动区域,及至夜间观光、夜间旅游等综合性夜游产品的开发与涌现,我国城市夜间经济随着消费需求与层次的不断升级也完成了从1.0到2.0的晋升。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威尔等三位经济学家最近依靠卫星记录下的中国夜间灯光亮度与铁路货运、耗电量等指标一起建立了一个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

其实夜间经济对于城市的能量释放并不仅发生在消费层面。夜间经济显示着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朝气。数据显示,80后、90后年轻群体的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至少达到了60%。他们代表的是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起。

夜间经济更是一座城市历史底蕴与文化丰度的显示器。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春熙路……这些地方的夜间繁华,已然成为了城市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窗。人们流连其中,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的深度内涵,触碰到的是一个城市的岁月脉动,历史的钩沉与文化的品味都在月色之下被点亮,城市的软实力由此得到释放。

(摘编自《夜间经济:展示城市的深度内涵》)

材料二

(摘编自《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

材料三

随着夜经济发展,各个城市纷纷在配套服务方面“下功夫”。北京将延长地铁1号线和2号线周五周六的运营时间,还将缩短既有36条夜间公交线路发车间隔;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强化夜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认为,随着夜经济规模的扩大、营业时间的延长,要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政府部门需创新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监管,确保夜经济“既繁荣又有序,既精彩又安全”。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认为,加强“夜经济”配套服务一方面要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另一方面针对餐饮等行业垃圾清运的时间也要适当延长。

针对夜经济出现“同一个中国,同一个夜市”的同质化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认为,发展夜间旅游不仅要关注亮化工程和灯光氛围营造,还要以品牌建设为目标,充分考虑城市已有资源,特别是空间条件,确定夜间游的核心功能,开发符合城市定位和气质的夜间旅游产品,形成城市独有的吸引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如苏州评弹文化、天津相声文化等,都是当地发展“夜经济”可充分结合的优势资源。

业内人士认为,夜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多元夜经济商圈需要了解不同消费群体对夜经济娱乐场所的个性化需求,政府引导夜间服务机构的供给方向和数量。夜经济不应只是吃吃喝喝,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领域都应进入夜间消费的“菜单”。要通过完善规划,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南京市政府发出“文艺红包”,落实专项资金,以政府补贴形式投向文艺演出市场,促进夜间文化市场繁荣。天津建立了发展夜间经济联席会议制度,12个市级机关和各区政府作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夜间经济发展。

(摘编自《多地打造“不夜城”》)

1.下列有关“夜间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间经济”一词起源于英国,它的提出旨在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
B.随着消费需求与层次的不断升级,国内城市的夜间经济也完成了代际升级。
C.夜间经济不仅能促进城市消费能量的释放,还体现出一座城市活力与朝气。
D.夜间经济显示了城市历史底蕴与文化丰度,提升了城市深度内涵和软实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显示,伦敦发展夜间经济十分成功,不仅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贡献了巨额收入,而且创造了占英国全国总量6%的税收。
B.由英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维尔等3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可知:一个地区的夜间经济越发达,那么该地区的GDP就可能越高。
C.调查显示,夜间安全和游客休息成为影响夜游的主要因素,游客希望夜游时能欣赏更多的表演、演艺或夜景,体验更多活动等。
D.要解决夜经济的同质化问题,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重点打造文化类休闲娱乐项目。
3.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从哪几个方面推进夜经济发展。
2019-12-2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实施机制,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保障;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摘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光明日报》2022年3月30日)

材料二:

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启迪,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里,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患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地奥心血康、丹参胶囊等亦获得欧盟上市许可。中医的治疗手段也逐步为世界所接纳。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养生保健、个体化诊疗、辨证论治思想,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会员国出台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会员国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

2019年5月,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首次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标志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

(摘自姚依娜《中医药与世界的70年》,《环球》2019年9月18日)

材料三:

严峻的国际抗疫形势给部分中医药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来契机,但中医药国际化并非易事,一些困局仍然待解。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中药出口金额停留在数十亿美元级别,未能取得更大突破,而西药制剂出口额已经突破百亿美元级别。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中药作为药品注册在美国尚未取得零的突破,在欧盟成功注册的也屈指可数。

“中药缺乏能使西方国家认可的统一科学标准。”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庆友表示,在我国抗疫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已被证明,但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能被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药走出国门面临的巨大挑战。海外国家对中医药不了解、不理解,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的上市推广”,以岭药业总经理吴相君表示。许庆友建议,中医不光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可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提取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摘自高博等《中医药出海,敢问路在何方?》,《瞭望》2020年8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旨在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
B.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C.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中医的治疗手段也逐步为世界所接纳,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力正日益扩大。
D.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必将有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受到传统医学典籍的启发,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中医药已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个世卫成员制定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但在美国,中药尚未取得零的突破。
C.“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严峻的国际抗疫形势,为部分中医药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传播与扩大影响带来了契机。
D.专家认为,在传承基础上做好创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中医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就能被接受。
3.我国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时,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5-12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