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1593138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网络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新的互联网话术不断更迭。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网络,并在社交平台掀起一波创作热,各类模仿体、语录新编层出不穷,引发热议。

②网络玩梗常玩常新,从杜甫很忙元芳,你怎么看,从废话文学到发疯文学,从甄嬛体到黛玉体,网友们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断追求新鲜感。不难发现,近年来,古典文学每每与互联网造梗碰撞,都会引发一波表达狂欢。此次,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亦是如此。

③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林黛玉发疯文学又为之赋予更多文化味。在网友看来,它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娇嗔缓解尴尬和焦虑,既委婉表达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特别适合网络社交。于是,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风格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影视剧中林黛玉怼人镜头也被网友安插上了各种场景。

④当朋友许久没有回消息时,可以发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当吐槽工作压力大,可以用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当女朋友怼男朋友时,还可以来一句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虽然面临庸俗说的质疑,但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也道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

⑤虽是戏言,亦有真心。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根本上说是源于人们情绪表达的现实需要。在讲究情商和表达技巧的现代社会,如何体面表达、释放情绪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而心思敏感却在表达上率真可爱的经典形象林黛玉,以及被认为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又不乏调侃意味的林黛玉式的表达,这一次成了被学习的蓝本。广大网友造梗,抛梗,用梗,或许正是借她之口抒己之情。看似随意,看似发疯,谁又能说里面没有真情实感呢?在人际社交中,这有待细细品味。

⑥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寻找社交共鸣,本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林黛玉发疯文学这样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甚至越来越多年轻人不知不觉被裹挟进这场网络狂欢中无法自拔。更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让经典文化的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网络翻炒里失了味道,更不要因为玩梗过度而消解逻辑、稀释意义,最终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让某某文学有一天真的沦为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

⑦过往的经历表明,每一次的网络亚文化狂欢,都像一阵风。在林黛玉发疯文学大热的当下,我们或许更该思考,当新梗诞生、热潮退去,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曾经的狂欢记住经典呢?但喧嚣过后,经历了林黛玉发疯文学的林妹妹,还能好好地做个安静的美女子吗?

(摘编自张冬梅的《林黛玉发疯文学,一场风过留痕的狂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玩梗常玩常新,互联网“话术”不断更选,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以及各种体裁都是与古典文学碰撞的狂欢。
B.“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原因是它赋予了更多文化味,用看似戏谑随意的语言来缓解尴尬和焦虑,道出心声,特别适合网络社交。
C.借助网络“发疯文学”等手段来体面表达,释放情绪,这将会成为在讲究情商和表达技巧的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D.网红为涨粉、赚“眼球”而过度造梗、抛梗、用梗,没有细细品味,完全是经典的娱乐化、庸俗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立足“梗文化”流行的背景,由“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网络并引发热议进入话题。
B.文章在分析“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原因时,也分析了其危害,正反对比,思路严谨,脉络清晰。
C.文章通过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结合现实场景来证明“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了这一观点,画面感极强。
D.不要让经典文化“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翻炒”里失了味道,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又有生活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疯文学”快乐又实用,其快乐表现为可进可退的口吻和不乏调侃的文学意味;实用则是借她之口抒己之情。
B.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花式怼人”话术巧妙应用到各类生活场景中,各类媒体平台也掀起二次创作热。
C.林黛玉发疯文学原本是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当发展成收割流量的密码甚至让年轻人无法自拔时,是让人担忧和警惕的。
D.每一次网络亚文化狂欢,都像一场风,当热潮退去,如果能引发大家重温经典、反思经典,也算得上“风过留痕”的一点收获。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中国游客的足迹覆盖了157个国家,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更多小众的冷门国家正在被中国游客发现和喜欢。

目前,中国出境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的趋势。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疗养休闲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日益受中国游客所青睐。购物内容趋向日常用品,消费行为向理性转变。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团队游,半自助、自助游等出游方式都受到中国游客的广泛欢迎。其中,半自助的优点是既自由,又省心;自助游则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自由、主动、诗意,利用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却又不受商业的束缚。现在,中国游客已普遍利用智能手机使用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租车、移动wifi等服务,使得出境游像国内游一样,越来越便利。

境外支付方式的升级也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带来了更多便利。以中国银联为例,目前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境外超过2300万商户和164万台ATM机。而手机支付使境外消费更加便捷。目前,中国游客可以在全球40个国家使用支付宝移动支付。

(摘编自《中国人:出境游很轻松》)

材料二:

(摘编自《旅游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倡议、“旅游年”的推动下,旅游合作更加紧密,跨越国境的旅行越来越便利。走出国门旅游,去别人的城市住上几天,换一种生活方式。游客越来越强调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体验,目的地则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中国游客就是行走的中国名片,丰富着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的认识。中国正在加快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以期获得更高的利益。随着相关出境政策不断改进和松动,有了坚实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基础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参与协作,相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中国出境行业黄金增长周期大方向不变,随着不利因素的渐消,国人出境旅游的需求依然潜力巨大:中国目前持有护照人口为1.2亿,占总人口比例仅8.5%,远低于美国39%和日本24%的护照持有率,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才刚刚起步。

(摘编自《中国出境游发展前景》

材料四:

第三十八届世界旅游交易会日前在伦敦举行。在今年的世界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出境游市场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消费能力逐步上升,许多国外的旅游部门、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都希望了解中国游客出境游趋势的最新动态,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以“80后”“90后”为主力,他们通过网络在线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成为常态,同时中国出境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以及旅游内容的个性化。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也迅速提升,中国游客拉动了许多地区的消费和就业,同时也展现出较强的消费引导力。由于不少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的旅游内容,一些旅游机构也在“绞尽脑汁”出新出彩,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如今,各国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纷纷设置中文旅游网站、餐厅提供中文菜单、酒店客房提供中文电视台、车站设置中文标识、景点提供中文导游等服务。随着家庭亲子、自由行客人的明显增多,当地向导成为出境游的“网红”,他们主要提供陪游讲解、包车接送、特色体验等服务。如何在细微之处做出改变,让更多中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是诸多境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正在努力改善的方面。

(摘编自强薇《中国出境游需求市场影响力渐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行数据分析,目前参与出境旅游的人中,“80后”“90后”是主力军,他们大都采用网络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的方式。
B.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数逐年上升,2017年就将近二千八百万人次。
C.出境旅游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自助游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欢迎,因为它让游客感觉到自由、主动、诗意,不受商业的束缚。
D.近年来,出境旅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趋势,中国人不再热衷前往一些传统热门目的地,而是开始青睐一些冷门的小国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在现在的出境旅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移动wifi等服务。
B.从图表看,“四大航”国际线增速并不均衡,2014年快速上升,2015、2016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从2017年全年来看,增速呈现上升势头。
C.中国持有护照的人数为1.2亿,远低于美国、日本,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的提升,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将越来越多。
D.现在不少的中国出境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旅游内容,于是一些旅游机构想方设法,为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当下中国人出境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2019-12-21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一:

2000年—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预测(单位:万人,%)

2001年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
0~14岁人口人数299692616626553225642177120296
比重23.4819.2818.5915.6015.1414.68
15~64岁人口人数8865759826699287980998960284423
比重69.4072.4169.5067.8162.3261.04
65岁及以上人口人数90831126817028239983239733578
比重7.128.3011.9216.6922.5324.28

(摘自《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浅析》)

材料二:

人口老龄化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民生大计。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发展相对较快,形势比较严峻。与大多数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超级老龄化”,即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和超稳定结构;二是“复杂老龄化”,即老龄化与城镇化、数字化同步共振所形成的复杂性。因此,我国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更多,更严峻,也更复杂。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认为,从全球到中国都在从有史以来的年轻社会步入前所未有的老龄社会。老年人口的主要特点为空巢化、失能化和高龄化,“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等。“老龄化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问题。”李佳表示,从不适应到再适应需要重新认识“老”等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建构人口老龄化的理论体系,重新思考老龄社会基本结构与理想形态,重新探讨养老、积极应对等行动方略。

(摘编自《民间智库发布“老龄社会关键词”,呼吁关注社会适老化》)

材料三:

20世纪初日本确立了老年人看护保险制度,于2008年确立了高龄者早期人口医疗制度和高龄者末期人口医疗制度。与此同时,日本加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学习,鼓励退休老人积极参加地区社会活动,推动“老年人生活活动促进项目”的实施。近几年,日本政府颁布各种保障高龄者养老金福利的法律政策,日本社会也出现了养老产业浪潮,随着日本护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众多公司进入了高龄者护理服务市场。这个新兴行业不仅能够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能够解决部分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本独特的养老模式还在于“高龄者出口”计划,即在海外设立“日本村”。日本政府鼓励高龄者以这种方式移民,减轻日本政府对高龄者的社会福利保障的负担。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发挥对外贸易功能,以确保日本国民晚年生活质量。高龄者可以根据四季更迭和喜好选择不同的国家地区,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优质的护理和照顾。

(摘编自《中日老龄化社会现象及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

材料四:

通过数字化手段应对老龄化社会转型,是当下紧跟时代发展的养老辅助手段。杭州和睦社区在“阳光和睦”小程序平台已组织召开“银龄互助培训班”6次,已覆盖近百名使用智能手机的单元长,通过邻里相帮、互教互学的方式提高老人融入智慧社区的积极性。社区与中国建设银行开展合作,鼓励老年人通过小程序签到、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获取积分,老人可以在移动营业厅、养老食堂、社区超市、理发店等地使用积分兑换服务。目前参与积分获取与使用的老年居民已有283人。此外,社区小程序平台还具有就近求助、设施预约等多项服务功能。

但我国在利用数字化应对老龄化问题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投入不足,特别是传统养老机构大多经济较紧或勉强平衡;对老龄需求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对平台、系统、服务和产品开发水平不足;大平台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足,且鲜有行业、大平台、企业能提供规模化、专业化服务;老龄化专业人才缺乏,信息素养不足,严重制约老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

(摘编自《智慧养老,杭州和睦社区交出了这样的答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00年至2050年,我国0至64岁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我国65岁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则为持续上升趋势。
B.我国老龄化与数字化、城镇化同步存在,情况复杂、形势严峻,与世界各国一道都在经历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转型的过程。
C.解决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问题,在于重新建构人口老龄化的理论体系,重新构建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各种共享平台。
D.日本政府在海外设立“日本村”,不仅减轻了对高龄者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的负担,还极大促进了本国政府对外贸易功能的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计从2030至204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以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快速度提升,人口结构老化将更为严重。
B.我国老年人口的主要特点是空巢化、失能化和高龄化,以及“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等,亟待社会积极转型加以应对。
C.现阶段,数字化应对老龄化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平台、系统、服务和产品开发水平不足,以致对老龄需求缺乏系统研究。
D.杭州和睦社区积极提升老年居民的数字素养,研发“阳光和睦”小程序并召开培训班,鼓励老年人获取积分兑换生活服务。
3.在数字化背景下,可以从哪些方面助力我国老龄化社会转型?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10-24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的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的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组成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的态度的自然流露。

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红色作为闭幕式的主打颜色,这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喜庆、祥和与幸福,而且氤氲千百年来的秦汉气息、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还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当前人类正处在面对疫情的艰难时刻,红色寓意着世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温暖,寓意着全球一起抗击疫情、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中国红将这种温暖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到全球。

(摘编自《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近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都制定了《场馆遗产计划》,明确赛后用途和规划,努力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

传承利用好冬奥遗产,巩固奥运成果,持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发展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

赛后,冬奥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休闲,举办丰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服务全民健身。同时,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继续申办、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和各项国内赛事,带动大众赛事和地方发展。

据介绍,冬奥场馆将实现场馆四季运营,所有冰上场馆四季向公众开放,举办大型赛事和文化休闲活动。延庆和张家口山地雪上场馆,受气候限制,冬季将开展雪上项目大众体验和举办赛事;非雪季,利用赛区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冬奥场馆四季运营。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将实现四季运营》,《北京学习平台》)

材料三:

如同2008年夏季奥运会闭幕后一样,如今后冬奥时代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在后冬奥时代,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从冬奥会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冬奥会的宝贵财富,将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动力。许强说。

据了解,在冬奥会中广泛应用的智慧场馆技术,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枢纽型建筑进行推广并逐步应用,此外,在绿色环保领域,北京正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绿电技术、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

许强介绍,北京还将面向产业升级,加速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云转播技术、8K高清视频技术、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等,加强智能技术场景应用与体验布局,助力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北京智造品牌,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

从申办、筹办到完美收官,科技创新贯穿北京冬奥始终,融入冰雪盛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一过程中,首都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跑出了加速度。

中关村、怀柔、昌平,3个国家实验室全新成立,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8家瞄准制高点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问世、新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创造。

京郊怀柔,雁栖湖畔一座务实基础研究的科学城已然成形。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正在这里加速形成,支撑原始创新的力量在这里集聚。未来,这里的大科学装置将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正在顺序铺展,昔日中国互联网的诞生地,今天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新高地。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科技赋能,一起向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开闭幕式各行各业普通群众的参与,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
B.我们必须用科技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才能更鲜明地表现中国文化特色。
C.为了在后冬奥时代更好地利用场馆,传承优质资源,北京冬奥组委会为所有竞赛场馆都制定了《场馆遗产计划》。
D.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而冬奥会的科技成果也必将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创意和李白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B.冬奥会后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四季运营,冬季开展大众体验和举办赛事,非雪季则发展特色旅游、山地度假等产业。
C.冬奥会场馆的开放,既体现了开闭幕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D.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奥运会的文化遗产、场馆遗产和科技遗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将持续助力中国未来发展。
3.冬奥会的科技遗产为城市发展赋能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回答。
2022-05-17更新 | 2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