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辛弃疾(1140-1207)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21 题号:1597326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用些语再赋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风,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


[注]①《铅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②宋玉《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甘人:食人以为甘美。③团龙、片凤:茶名。云膏:形容茶之软滑温氤。④乐箪瓢:《论语·雍也》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一、二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对瓢泉进行了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瓢泉的美。
B.上阕三、四、五句,劝瓢泉不要离开,不要与虎豹为伍,流入江海也不要助狂涛兴风作浪。
C.下阕作者叙述自己块然独处有些无聊,瓢泉回来后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乐趣。
D.下阕末句,反用颜回甘居陋巷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不甘贫穷、积极有为的思想。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娖,音chuò,整理。②银胡簶,箭袋;金仆姑,箭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是词人在回忆青年时代,举着旌旗,率领上万义军进行抗金斗争和带着部队南渡归宋的情景。
B.“夜娖”“朝飞”说明了当时抗金斗争进行得轰轰烈烈,士兵们的警惕性很高,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C.“春风不染白髭须”,意思是春风不能把词人花白的髭须染黑。这一句展现了词人少年春风得意,立志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D.本词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追昔叹今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流露着无限感慨,极具感染力。
2.如何理解本词标题中的“戏”字所蕴含的感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2020-12-10更新 | 5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辛弃疾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卷帘芳桂散余香”写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
B.“枯荷难睡鸭”两句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C.“罗巾”句是说泪水打湿丝帕,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D.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情的?
2020-03-19更新 | 19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1。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2,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3,来日且扶头4


注释:【1】物华幽,物华,美好的景物。幽,清幽。【2】蕞尔,微小的样子。【3】费分说,一时难以说
清。【4】扶头,扶头酒,一种易醉人的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子”句说朋友久未来登楼远眺,此刻楼外秋景仍值得观赏。
B.“西楼”句是对马叔度说尽可专心吟诗赏景,不用管时间早晚。
C.“唤起”句说明月之下我寒彻心扉,报国之念如百川付诸东流。
D.“英雄老矣”让人联想到作者《永遇乐》中“廉颇老矣”一句。
2.“剑气已横秋”句中,以“剑气”喻指建功立业的豪迈志向。下列诗句中“剑气”不含这种志向的一项是(     
A.囊锥脱颖久峥嵘,剑气干霄恨莫平。(杨冠卿《次韵王宣干秋怀》)
B.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C.拂牛剑气洗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释正觉《颂古一百则·其六十八》)
D.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王令《寄洪与权》)
3.“借景抒情”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022-04-16更新 | 3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