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 《汉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59856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武帝,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光为人沉静详审,资性端正。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即日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太后诏归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皇太后。诏曰:可。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而光奉上皇帝玺绶,谒于高庙,是为孝宣皇帝。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宣帝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己甚。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谥曰宣成侯。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出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有删节。)


【注】①霍氏:西汉权臣霍光子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B.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C.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D.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皇帝去世。古代对“死”称呼有严格规定,皇帝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
B.疏,一种文体。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请求、建议时用,一般具有言情的成分。
C.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常由武士充任。
D.汉书,又称《前汉书》。它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本性端正,富有气量。宫中曾现怪异现象,大臣们一夜惊扰不安。霍光欲夺尚符玺郎玉玺,郎官宁死不从,霍光非但不生气,反而赞赏此人忠义。
B.昭帝故世,没有后代,昌邑王就位,行为淫乱。霍光和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皇太后诏令把刘贺送回昌邑。
C.霍光位高权重,秉政多年,为人骄奢,凡事都先汇报霍光,然后才奏给天子。其亲族多在廷中任职,连成一体,植根盘踞。宣帝就位,霍光才归还政权。
D.宣帝高庙祭祀,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宣帝惧怕霍光,如芒刺背。霍光死后,全族被杀。因此民间流传说:“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2)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5.茂陵徐生认为霍氏必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知识点】 《汉书》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遣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更生朋党相称,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速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袭,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材料三:

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B.举,指推举,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举”意思不同。
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
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
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
C.元帝不清楚“遏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
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
5.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
2024-03-01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数岁,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旁种反,诏召群臣入议。是时,岁比不登,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丞相韦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诸臣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赢秏,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轻边,而羌首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外,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亟决,利害相万也。”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击羌。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羌虏盛多,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因陈转运之费。上即以玺书让之曰:“上书言部署已定,势不可复置大将,闻之。然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且大将军出必有裨将,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折冲宿将,又何疑焉?”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

(节选自《汉书•冯奉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B.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C.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D.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表意直接明了,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B.持节,拿着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持节”即为此意。
C.中国,今多指中华;文中意思是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也可视为特指汉朝。夷狄常用以泛指除华夏族以外各族。
D.折冲,意为击退敌军,战胜敌人。冲,战车;折还敌方的战车,即制敌取胜。文中指冯奉世杀敌卫国,作战勇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奉世出身良家,早年仕途不顺。武帝末年被选作郎官,昭帝时补任武安县的长官,在三十多岁时失去了官职。
B.冯奉世明晓兵法,熟悉战事。年过三十才研读兵法,被推荐为军司空令。战争中能正确分析双方情势,表现颇佳。
C.冯奉世主动请战,忠于职守。面对羌族叛变,他主动请缨,敢于坚持,虽有曲折,但最终率领数万军队成功平叛。
D.冯奉世拒绝皇帝派将,遭到责备。朝廷派奋武将军率军增援,冯奉世却因虑及费用予以拒绝,皇帝立即发玺书责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亟决,利害相万也。
(2)然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
5.冯奉世率兵进攻反叛的羌人面临哪些困难?
2021-05-11更新 | 1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下面句子中“因”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句是()
A.君因我降。因:对
B.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因:趁机
C.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因:趁机
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趁
2.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A.反欲两主
B.空以身草野
C.单于其节
D.单于愈益欲
3.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
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建犯乃死,重负国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D.为降虏于蛮夷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