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598679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从,右丞相冯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始皇西至平原津而病,乃令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骖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扶苏既死,车队已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B.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C.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D.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文中指古代干支纪日法。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B.辒凉车,古代的一种卧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也用作丧车。
C.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左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
D.通侯,即彻侯。为秦汉时侯爵的最高一等,金印紫绶。因避汉武帝名讳,改作通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出游时,右丞相冯去疾留守,李斯和赵高随行。始皇病倒后,想让扶苏办理丧事,命赵高写诏书通知扶苏到咸阳后安葬灵柩。
B.始皇驾崩后,李斯为达到“秘之不发丧”的目的,让始皇帝生前所宠信的宦官陪乘在车上,每到一地,进呈饭食、百官奏事如常。
C.赵高因当初自己犯事对蒙毅心生怨恨,在秦始皇死后,便与李斯商量诈称始皇帝的命令诛杀扶苏拥立胡亥为太子,后劝说胡亥并得到认可。
D.扶苏接到列举了自己罪过的伪诏后,决定自杀,而蒙恬则认为应该谨防有诈,奏请确定是否真实后,再去死也不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节选自《高祖本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B.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欠款。
C.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尽兴,畅快。
D.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友善,交好。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十里(先秦以二十五家为”)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为一亭之长官。
B.本文高祖是指刘季,这是其庙号,应该是在其去世之后才有的称呼。
C.箕帚妾是谦辞。字面意思是拿着簸箕扫帚打扫房屋的小妾,这里是吕公欲把自己女儿嫁于刘季为妻的委婉说法。
D.龙颜是说刘邦有帝王之相,而不是说长得像龙的形状: “武负、王姐见其上常有龙也是说刘邦孔武威严,而不是确指其身上有龙的幻影。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B.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C.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D.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刘邦志向不小。看到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这符合刘邦当时平民的身分, 也可以说这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B.刘邦狡诈无赖。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他“好酒及色”,这些都暴露了他狡诈无赖的一面,也是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写作精神的体现。
C.吕公富有远见。吕公妻子想把女儿嫁给沛县县令,但吕公“见高祖状貌”后,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刘邦的面相,便执意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D.刘邦豁达大度。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这是他性格中的另一面,这也是他能容人、善用人的性格基础。
5.翻译下列句子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日“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2018-10-13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徵侧等隆别于禁溪口破之获其帅徵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谥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徵侧等隆别于禁溪口/破之获其帅徵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徵侧等/隆别于禁溪口破之/获其帅徵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徵侧等/隆别于禁溪口/破之获其帅/徵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趾蛮夷徵侧等隆/别于禁溪口破之/获其帅/徵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摄,是摄政的意思,皇帝因为年幼不能亲政,主要由大臣或皇太后等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使者的别称或指大长秋属官,也指传达、通报的奴仆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隆出身皇室,少有志向,他是南阳安众侯的后裔,因为参与诛讨王莽的事情失败,其父刘礼和安众侯刘崇起都被杀,而刘隆因年纪太小免于死罪。
B.刘隆对世祖忠心耿耿,紧紧追随,他曾在长安求学,后来把妻子、儿女接到洛阳,但听说世祖在河内,就撇下妻儿追随世祖,结果其妻儿被李轶杀掉。
C.东汉初期,天下垦田和人口数目不符实际,朝廷要求重新上报,但很多官员偏袒豪强、盘剥平民,刘隆也这样做了。
D.建武十四年,刘隆被封为扶乐乡侯,在大司马吴汉死后,行大司马的职权;建武三十年,被封为慎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2)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2017-03-14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注] ①元祐诸臣: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C.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尹焞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陈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2020-07-02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