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60910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准,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B.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C.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D.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宰,官职名,简称宰。相传殷朝设置,为百官之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为执掌国政的主要大臣。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常用于中国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义帝,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孙子,项梁拥立他为“楚怀王”,项羽尊其为义帝,后被项羽派人追杀而死。
D.传舍,泛指供重要官员办理公事的处所,原为贵族供门下食客们食宿的地方。除传舍外,还有幸舍、代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到九江劝说黥布叛楚归汉,起初并不顺利,黥布只派下属官员与随何周旋,另一面还在接待项羽的使者。
B.随何先承认楚国比汉国强大,再指出黥布的私心,然后阐明汉国的优势,最后以分封土地的许诺引得黥布动心。
C.随何并不要求九江王黥布与项羽直接对抗,只希望黥布归汉能牵制项羽滞留几个月,为汉王刘邦夺取天下创造机会。
D.随何勇谋兼具,不仅成功劝说黥布叛楚归汉,而且直接前往楚国使者的驻地,果断将其斩杀,以断黥布的退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
(2)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未即从沆言,灵州陷。沆为相,王旦参政事。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太尉。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B.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C.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D.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岱,即封禅泰山。“岱”是中国泰山的别称,又称“岱宗”“岱岳”。
B.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
C.“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
D.“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为人光明磊落,不弄虚作假,遮遮掩掩,即使自己因为焚烧了皇帝想册封刘氏为贵妃的手诏而犯了罪,也不愿意用秘密的方式上奏,坚持公事就公开说明。
B.李沆入职不久,即得到赏识提拔。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太宗十分满意;后来,他又被太宗提名,不仅加官晋爵还获得了特别跃升。
C.李沆料事如神,经常有先见之明。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宋军在强敌面前难以坚守灵州,他也曾担忧真宗在太平年间会渐生奢侈之心,但参知政事王旦并不重视这些论断。
D.李沆备受重视,影响力持久不衰。宋仁宗登皇位,诏令李沆的灵位在宋真宗的庙庭中附带享受祭祀。他对梅询的评价,多年后仍被皇帝看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德
B.今人乍孺子将入于井
C.知而后有定
D.不足以父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
②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022-11-09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后来演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C.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又称楚辞。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才学非凡。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才,擅写文章,曾作《五柳先生传》自况,颇受时人肯定。
B.陶渊明清高不群。在卧病在床、挨饿的情况下,感叹自己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
C.陶渊明率真自得。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安贫乐道。尽管生活艰苦,陶渊明仍安于勤劳辛苦,诗酒自娱,并深刻地影响了妻子,夫妻志同道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2)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022-03-26更新 | 9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宋城人也,方平弱冠时,颖悟绝人,凡书一览,终身不再读,宋绶、蔡齐见之,以为天下奇才也,共以茂材异等荐之。时方置条例司行新法,方平辞极论其害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兵犹火也,不战当自焚。若行新法不已,其极必有覆舟自焚之忧。上谓曰:能覆少留乎?方平曰:退即行矣。寻知陈州,从南京。时年年征战,国库虚耗,新法鬻坊场河渡,以资国库,宋地司农请并祠庙鬻之,方平怒而奏曰:宋地之祠,王业所基也,犹不可免于鬻乎?此慢神辱国也!于是天下祠庙皆不得鬻。明年,夏人寇边,王师挫,宰相张士逊建言:军旅之事,枢密院任其咎。以故,王雄罢知院事,而中书自若也。方平援典故,请政事终于中书,以通谋议,仁宗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仁宗欲除方平宣徽使,留京师。王安石言方平为御史中丞,曾附贾昌朝,今授以宣徽使,无名,且不可留京师,遂拜宣徽北院使,知青州。西方寇兵淮北,时夏竦为四路帅统诸将四路禀复事失机宜方平请罢竦统帅使四路备自为守,上未准,淮北终失,方平痛哭。及庆历元年,西方用兵尽六年矣,方平上疏曰:陛下犹天地父母也,岂与犬豸豺狼较胜负乎?愿因赦书招徕夏寇,令边臣通其善意。仁宗喜曰:此朕心也。是岁赦书开谕如方平意。自是元昊通好而西师解严。方平为官,守典故,行故事,擅闻人之议,有荐王安石文学,宜辟以考校,方平从之。安石既来,凡一院之事,皆欲纷更之。方平恶之,檄以出,自是与之绝,安石仍敬之。苏洵携其二子轼、辙游京师,方平一见,待以国士,而苏轼父子名声遂动天下云。请老,除东太一宫使。后二年,以宣徽南院使,太子少师致仕。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曰文定。

(选自《东都事略·张方平传》,有增改)


[注释]①坊场:官设专卖的市场;河渡:渡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夏竦为四路/帅统诸将/四路禀复/事失机宜/方平请罢竦统帅使/四路各自为守
B.时夏竦为四路帅/统诸将/四路禀复事失/机宜/方平请罢竦统帅/使四路各自为守
C.时夏竦为四路/帅统诸将/四路禀复事失/机宜/方平请罢竦统帅使/四路各自为守
D.时夏竦为四路帅/统诸将/四路禀复/事失机宜/方平请罢竦统帅/使四路各自为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为弱冠。
B.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C.司农,官名,汉武帝改大农令为大司农,掌钱谷、仓储、盐铁、均输等,其后历代沿置。
D.致仕,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代表示官员退休的还有“致事”“下车”“休致”等。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聪明过人。凡是书本观阅一次就不再读了,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因此举荐张方平为茂材。
B.张方平深受皇帝重视。仁宗想让方平当宣微使,留他在京师。王安石因与他有过节,心怀怨恨,故意向皇帝陈述了他不能留京的理由,最终张方平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管理青州。
C.张方平重视人才。苏洵带着二子苏轼、苏辙游历京师时,方平一见到他们,待以国士,苏轼父子名声也就名扬天下。
D.张方平性情刚直。王安石入院后,举凡院中之事都想变更,张方平为此发文,并从此与王安石绝交,但王安石仍然尊敬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宋地之祠,王业所基也,犹不可免于鬻乎?此慢神辱国也!
②方平为官,守典故,行故事,擅闻人之议。
2022-07-16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