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60914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实践的决心,其价值不仅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体现在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

文化价值的主体是社会成员,其客体是价值主体所需要的对象。文化价值表现为主客体间的复杂关系,即主体的价值观、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与客体的文化时间、空间和要素之间的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价值、文化选择价值、文化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四个方面。

美丽中国建设是对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庄子·山木》中讲到: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天与人一也。《荀子·天论》也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天人合一”“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天地人和等哲学思想反映了古人的自然整体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主体的人应当遵守自然规律和法则,其价值观、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都应有利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构建,例如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创造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自然生态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本观等,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并运用传统生态观,超越了传统生态智慧,并将理念形式存在转变为现实路径。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词中引用了唐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和陆贽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诗句,这两处用典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美丽中国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坚定选择。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方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生态观,体现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美丽中国建设中体现的文化价值在于文化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观”“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福祉观、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文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深化。

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将生态优先作为执政的价值取向。同时,我们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明了中国态度,落实了中国举措,展现了大国担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体现了生态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效用。

美丽中国建设还体现了文化传播价值。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埃里克·索尔海姆考察浙江时高度赞扬了中国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说道:我们希望把这些经验带给世界各国,并以此来激励各国改善生态环境。

(摘编自吴俊平《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不仅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体现在文化建设等其他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
B.文化价值的客体是价值主体所需要的对象,包括价值观、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等,与主体间关系复杂。
C.美丽中国建设是对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生态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将建设美丽中国置于国家方略的层面,强调了其社会实践性及社会建设的价值。
B.文章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内在联系,论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性。
C.文章列举了习近平在开幕词中引用唐诗之例,进一步论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理念是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山木》《荀子·天论》等著作反映了古人的自然整体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的深刻认识。
B.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生态智慧,呈现出更加宏观的视角,并将理念形式存在转变为现实路径。
C.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内涵。
D.我们将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激励起了各国改善生态环境的意愿。
【知识点】 政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花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

(节选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因为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
B.对于抗日战争,其过程、结局和结束的方式,人们有太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于是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
C.抗日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中国共产党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D.“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个公式是对的,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道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是持“持久战”态度的一项是(     
A.“台儿庄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又大肆宣扬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象征’,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胜仗,就能抵挡住日本侵略军。”——《大公报》
B.“日本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方能取胜。”——蒋介石
C.“最近军事形势的好转,各线的捷报,使全国军民大为振奋。一般人对于必胜的信念,日益坚强,而同仇敌忾的情绪,也更加提高了。可是我们知道更大的战斗还在前面,顽强的敌人尚图挣扎。我们不必夸张这初步的胜利,而且尤其不能因此稍事大意。”——《大公报》
D.“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和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斗争,一般地讲来,绝不是一件很容易和短时间的事情。”——王明
3.根据文段内容,请概括出毛泽东研究持久战的原因
2023-03-01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集中体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中汲取前进动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突破新进展。

保持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之所以不断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因为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坚守理想信念是其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其能够跨越时空、绽放恒久光芒的关键。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没有任何困难能压垮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坚贞不渝的信念、对党的绝对忠诚。新征程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增强战胜风险挑战的底气和信心。

厚植至真至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从伟大建党精神的不负人民,到延安精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焦裕禄精神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到雷锋精神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从脱贫攻坚精神的上下同心,到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鲜明彰显至真至诚的人民情怀。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磨砺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遭遇了血与火的考验,经历了无数生与死的洗礼,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方能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攻坚克难、顽强拼搏中铸就的。敢于担当、勇于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困难压不倒、苦难击不穿的精神风范和意志品格。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唯有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才能胜利推进这一历史伟业。

永葆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一百多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生机活力的强大精神支撑。新征程上,要以自我革命精神强作风、壮肌体,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摘编自郝文斌《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B.坚守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人能跨时空、绽放恒久光芒的关键。
C.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胜利推进的唯一条件。
D.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党最大的优势,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指出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然后聚焦核心话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四个角度论述如何激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力量,四段呈并列的逻辑关系。
C.文章四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服务于分论点,均指向“为什么”,即“保持”“厚植”“磨砺”“永葆”等的根本原因。
D.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分别运用了引用、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使说理充分,也多处使用逻辑关联词使表述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中汲取前进动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突破新进展。
B.千万党员坚贞不渝的信念、对党的绝对忠诚,是党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垮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更加需要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增强战胜风险挑战的底气和信心。
C.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生动诠释了至真至诚的人民情怀,拥有这种情怀,相信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才可以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D.一百多年来,党依靠内外,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新征程中,党的作风强,肌体壮,自我净化、完善等皆需要自我革命精神。
2024-05-26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了“黄河”和“孤城”,这曾引起过疑问,因为凉州城(今武威县城)离黄河还远,两者为什么会同在一起出现呢?最近又有人怀疑当时凉州所属是否有临近黄河的城。

凉州古来原是一个广泛的地区,并不是单指凉州城说的(当然凉州城也无妨称凉州),而且最早的凉州城也不在武威。两汉以来凉州本指当时陇右一带,《后汉书》卷三十三,凉州刺史部下,就列有陇西郡、武都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所以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据《后汉书》所载,陇西郡有城十一,武都郡有城七,金城郡有城十,武威郡有城十四……全部凉州所属总计约八十城,城不可谓不多。三国以后凉州移治武威,而唐代又以河西幕府为重镇,因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设凉州都督府仍治武威。《唐书》凉州都督府、姑藏(即武威)条下,又载置有阜兰府、贺兰州等八州府。而《唐书》兰州条下则载:“贞观六年又督西盐州,十二年又督凉州。”兰州(即金城郡)是黄河边上的重镇,又是陇西与河西的通道,所以与凉州关系密切。凉州都督置皋兰府,这说明凉州东南郡是直达黄河边上的,其东北部又置贺兰州,也是直临北部黄河西岸的,然则黄河西岸均属凉州府,岂非十分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河西一带,而这里既设有州府,又岂能没有大小城堡,这是毋庸置疑的。

凉州一带说来即河西一带,而《凉州词》也就是泛写这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它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唐人的许多《凉州词》都可以说明这个,虽然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至于唐诗中写这一带边塞时,其区域则往往更偏东些,首先陇西与河西就时常是分而不清,这是由于古凉州原是横跨黄河的,而院西一带又是古凉州的中心,长久以来即在边塞诗中出现,形成一种传统的概念。如王维的《陇西行》写陇西而远到了凉州的酒泉郡,而耿的《凉州词》歌凉州实际上是描写了陇西一带,然则唐代地理分区上虽划为陇右、河西两道,而陇西与凉州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则是近似的,陇西在河东,凉州在河西,诗人笔下的凉州因此并不是远离黄河的,薛逢的《凉州词》所以说“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凉州与九曲黄河是同其命运的,又岂止是某处沾上点边而已。至于当时的某些城堡,则可能不复存在。王之涣的诗大约是写在初入凉州境时,不禁会想象着整个凉州,因而提到了玉门关,这仍是一个凉州的泛写。从诗中“一片孤城”的形容看来,城大约也不甚大,历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记载,本身也不容易保存。究竟是哪一座城,这就难作具体的考证。但是《凉州词》之所以写黄河边上的风光景物以及城堡,则是无可怀疑的。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说凉州》)

1.下列关于“凉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凉州在古代原本指的是一个包括凉州城在内的广泛的地区,最早的凉州城并不在武威,直到三国时期凉州才移治武威。
B.两汉以来凉州指的是当时的陇右一带,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由此可见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C.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代凉州刺史下辖多个郡,每个郡又都有多座城,凉州管辖的城总计约八十座,数量很多。
D.从《唐书》的记载来看,唐代凉州的东南部一直达到黄河边上,东北部直临北部黄河西岸,所以河西一带毗邻凉州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由王之涣的《凉州词》引出问题:凉州所属是否有临近黄河的城。
B.文章引用《后汉书》《唐书》的记载,以翔实的史料说明了黄河附近有凉州辖区的城。
C.为了说明凉州与黄河之间的附属关系,作者列举了不少写凉州、黄河的唐诗作为例证。
D.文章第二、三段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从史料记载和唐人诗歌来论证凉州有临近黄河 的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州地处黄河边上,是连通陇西与河西的重镇,与凉州有密切的关系,唐代河西一带设有凉州府,那里肯定有一些大小城堡。
B.唐代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但唐人的许多《凉州词》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而是泛写河西一带边塞的。
C.虽然唐代地理分区上陇西和凉州分处河东和河西,但是它们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是近似的,诗人笔下的凉州并不是远离黄河的。
D.因为古代凉州的城堡数量太多,而且年代久远,所以现在难以具体考证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
2019-03-02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