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160933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在纸质出版的时代,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出梁庄记》书写和传播了中国的乡村。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老、落后的标签。

在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的土地上。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这种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当然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乡土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这种多元化的传播。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吸引的受众。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材料二: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材料三:

本来,从2016年拍摄短视频至今,坐拥数千万粉丝的李子柒早已是“现象级网红”;不过这两天人们又突然发现,她俨然成了中国文化外贸的大宗商品、中国文化外宣的“旗舰店”。文化隔阂似乎轻易被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化解了,这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李子柒能在海外收获这么多的粉丝和称赞?

首先,文化传播不是辩论赛,说得咄咄逼人,能服人之口却难以服人之心;实际上,它需要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李子柒视频的一个特点是,慢。镜头里的她,十分从容,干什么都是慢条斯理的,都是一板一眼的,容易让人联想起木心的《从前慢》。

再者,文化展示不是秀肌肉,谁的肌肉结实,代表谁的力量更强大,谁就更有话语权。李子柒视频的一个特点是,小。她干的就是农村里的家务活,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没有豪言壮语,话都没几句,就是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事,反而让人看着挺舒服。

第三,文化沟通不是写论文,非得面面俱到,特别严谨。有时候,抓住一点就够了。比如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都会功夫,都能做一手好吃的饭菜,所以成龙干脆拍了一部会功夫的厨师的故事——《一个好人》。成龙很明白,要想让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必须把本民族的一两个特色发扬光大,所以“Jackie Chan”的作品才能远播。李子柒的视频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专,主打就是传统美食与生活。我们虽然不喜欢给人、给事贴标签,但是传播规律证明,“标签化传播”确实有效。

说到底,是每个个体构建起了我们的文明形象,正如我们的祖先用诗词、小说、壁画、瓷器、饮食为我们构建起的文明那样;我们以何种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可以有无数种个人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更加自信、更加忠于个体内心的一代,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多样和丰富,这种丰富和迷人,也一定会由更多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人予以发扬光大。

所以,在尊重、包容的前提下,我们乐见更多人展示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何必争论李子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友认为李子柒的视频是负面文化输出,觉得她的视频以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为内容,展现的是中国落后的一面。
B.现代化进程能够促使国人关于乡村的记忆出现断层现象,中国乡村成为了破败、古老、落后代名词,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
C.李子柒的视频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心灵得到慰藉,这是她在YouTube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的根本原因。
D.李子柒的视频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农村,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这也应该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文化自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诗意部分,展现了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她能在海外走红的重要原因之一。
B.李子柒的视频吸引了无数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吸引的受众,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值得我们总结其中的传播规律。
C.我们只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就能让不同文明之间形成交融和对话的现象,从而避免陷入文化孤芳自赏的状态。
D.材料二中引用楼宇烈先生的话,说明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在视频中所展现的诸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被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也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
B.在YouTube平台拥有高达735万粉丝的李子柒俨然成了中国文化外贸的大宗商品、中国文化外宣的“旗舰店”,文化隔阂轻易地就被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化解了。
C.李子柒视频“慢”、“小”、“专”的特点更有利于文化传播、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由此也可证明“标签化传播”确实是有效的。
D.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多样和丰富,更加自信、更加忠于个体内心的一代必将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乐见更多人展示出自己的世界。
4.材料三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概括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人民日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

(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长白学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全球化”成为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是因该论调脱离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固有的文化传统。
B.否认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趋同,不仅会泯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还会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C.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文明间的矛盾冲突与对话交流都是形成新文化格局必不可少的途径。
D.全球化的时代中,人们开始寻找跨文化的共同价值和评价标准,这不可遏制地造成地域文化特质的丧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只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它并没有成为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B.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成为消费主义的拥趸。
C.材料二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下,文化间的交融和文化的多元化现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D.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难以避免,地域文化想要健康发展既不能抛弃文化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
3.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A.唐时长安成为国内外的政治文化中心,域外音乐传入中原,唐《十部乐》中八部来自国外,并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接受。
B.日本以《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拿破仑法典》为主要法律渊源,编制本国《民法典》,结合日本社会实际进行多次修改。
C.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九叶派的诗人尝试以古典诗词传统去消化融汇西方现代诗艺,孕育了他们别具一格的现代诗风。
D.2012年春节,时任英国首相的大卫·卡梅伦用汉语说“恭喜发财”,向在英国、中国以及全球的华人发出新春的祝福。
4.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两则材料对“文化全球化”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2021-11-06更新 | 1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西方的古典哲学和古典科学都以寻求绝对的确定性为终极目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帮助人们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即便是持有怀疑论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认为,“作为实际的怀疑”恰恰是“确定的”。这种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以及对于因果的“痴迷”曾经促成了牛顿时代的理论“高峰”,然而人们很快就认识到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只是一种理想。“首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了熵,20世纪初期,量子力学再次颠覆了古典概念……在经验的不确定性之外,还萌生了逻辑的不确定性。从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研究开始,人们才证实了不确定性及其对宇宙的起源、构成和未来的影响,并提出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最后,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即使某个系统是必然的,但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使我们仍无法预测其行为表现。”

②从洛伦兹到费曼,从普利高津到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复杂系统科学自20世纪中叶逐步发展起来,其关注的内容就包含“变化的、突发的、偶然的、混沌的、随机的、无序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问题。事实上,生活中真正能够量化和计算的内容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从生命的诞生到抗生素的发现,无一不与不确定性相关。所以莫兰指出,不确定性才是科学的核心,是生活的本质。“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技术、科学、经济中失控和不假思索的过程,而这又与我们碎片化的认识模式导致的盲目性相关。”在卢梭看来,科学的发展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福音,这一观点虽然偏颇,但不可否认,科学与技术可能带来的危机和不确定性在今天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莫兰认为,福岛核泄漏的事故就是源于盲目:“一方面,盲目地将经济利益置于大众安全之上;另一方面,盲目地忽略了核电站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

③然而,我们的教育对于不确定性的关照一直非常欠缺。经过工业文明锻造的教育将知识条块分割,以培养大量产业工人为目标,采取最为经济的“制式化”的模式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注重传授“确定的”知识,推崇“标准化”评价,缺乏培养质疑和反思的精神,人们会“轻易地赞成某个结论并趋于将理论转变为教条甚至是信条”。因此莫兰指出,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学会“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教会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引导人们反思和质疑,防止盲目和短视,并且能够勇敢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

①人们的书写方式、娱乐方式、阅读方式、通讯方式等均发生了彻底改变,科技成了时代的最强音,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似乎都显得陈词滥调。科技逐渐占据了生活舞台的重要位置,在它面前,我们似乎异化成了一件件副产品。

②其实,早在伟大作家卡夫卡生活的时代,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异化。在工业社会和商品社会,人被异化成一个机械零件或一件商品,人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在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变得更加虚无和不真实,似乎只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在这个一切用数字代表的时代,人似乎变得既确定又模糊不清了。

③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时,科技本身也变得不认识自己了——人们用科技解开的迷惑越多,摆在人们面前的迷惑就越多。霍金在《时间简史》里向我们揭示了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我们永远不能精确知道物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我们对其中的一个知道得越精确,对另外一个则知道得越不精确。科技用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世界是无限的,真理是无限的;世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真理,被发现的定律、规律仅在一定条件下适用,放到更大的空间则不适用。那么,面对茫茫宇宙、永远向前的时间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人类究竟在哪儿安放自己的身体?如何确认自己的身份?人类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奥秘成了人们乐此不疲去探索的永恒问题。

1.根据材料一,以下不符合混沌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A.初始条件的微小误差在最后天气状况结果中产生极大差别。
B.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一下翅膀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C.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2.材料二第②段“在这个一切用数字代表的时代,人似乎变得既确定却又模糊不清了”,以下最不可能引用来作为正面论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身体,在医院里用医保账号数字给记录着,查到这些数字就知道了这个人的身体状况。
B.一个人的财产,用银行卡号和支取现金的密码加以固定,这些卡号和密码代表着这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份。
C.一个人的姓名,用电话号码、电子邮箱来记录着,查到这些数字,就查到了这个人。
D.一个人的信息,用档案、身份证记录着,查到档案号和身份证号,就知道了这个人的基本信息。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研究证实了宇宙起源于不确定性。
B.根据材料一,福岛核泄漏的事故与碎片化的认识导致了人们盲目性有关。
C.根据材料二,在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人被异化成了一堆数字。
D.根据材料二,人类在茫茫宇宙里,如何确认的自己的身份永远是一个奥秘。
4.材料一第③段“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就是教育要培养学生进行______________
5.针对“不确定性”这个问题,两则材料各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说明,请结合材料说明异同。
2023-05-09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对沈阳北大营的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在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存亡而战、为四万万人民生死而战、为人类正义事业而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回顾十四年抗战历程,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摘编自刘晓华、朱成山《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材料二: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正是在伟大抗战精神引领感召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是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倡导、有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最英勇、最坚决的斗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主要缔造者。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抱定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里,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从苏联给予中国抗战物资支持到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不远万里来华救死扶伤,从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到包括英国等国在内的一大批反法西斯战士直接投身中国抗战,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都对中国人民给予了宝贵援助和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历史一再表明,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坚定地维护和平的决心。

(摘编自《伟大抗战精神照亮民族复兴新征程》)

材料三: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呈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乱象,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任务就可能拖得更久、付出的代价更大,我们的国家更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更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开拓事业新局面,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也是为人民生死和民族尊严而战,还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而战。
B.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C.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D.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经十四年,日本军国主义敢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呈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乱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后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B.抗战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十四年抗战历程的一条主线,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里。
C.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使中国人民从中学到了要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D.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只要下定决心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如何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11-18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