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62306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吕京笏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很多游戏中出现“中国味”满满的道具、皮肤、画面风格,京剧、吕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被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虞兮叹》《知否知否》等古风歌曲被广为传唱。三星堆文物被做成表情包,以及在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字画、家具、乐器、服饰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年轻人。

国风虽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均衡细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细致贴心的情韵,大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可以打造中国独有的文化IP(知识产权),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可以借此弘扬传统神话故事体现的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最是文化韵流长,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以新鲜有趣的形式让人们真实可感地“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了“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人把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成了玛丽苏狗血剧,有人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有人卖着“乾隆年间”的瓷器,瓷器底印的却不是繁体……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

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既有翩若惊鸿、衣袂飘飘,也有百舸争流、气势磅礴。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让优秀文化可触摸,让唐风宋韵浩荡汇聚,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值得嘉许的是,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品味国风,还能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助新兴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不仅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视频传到短视领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因穿睡裤“提剑丢垃圾”的视频爆红网络,后来在河南卫视七夕晚会的器乐表演节目《破阵乐》中饰花木兰一角,顺利打入主流文化圈。这些例子鲜活地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2021年底,故宫宣布试行所有开放日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这座传统文化的宝库将与更多孩子相遇,在他们心底播下一粒粒种子。这几年,连博物馆逐渐成了一种潮流,而无论展览方式如何科技化、先进化,其本质都是一次次寻根之旅。好的国风艺术,是能够自我生长的,而生长的养料,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唯有扎下根去,才能开出花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一出出大戏走进生活,可谓“国风好戏演绎蔚为大观。
B.博物馆文创、中华传统服饰、《中国诗词大会》等火爆流行,说明传统文化日渐恢复活力。
C.国风国潮“破圈”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
D.“国风”与“伪国风”本质不同在于,“国风”在注重包装的同时,也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意蕴丰富,其中包括东方审美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哲理,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的坚持不懈精神等。
B.积极调整好急功近利的心态,精心地打磨作品,这样打着国风旗号招摇撞骗的“伪国学风”也许会得到一些消除。
C.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的“国风”向世界展现了东方之美,即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这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D.不少年轻人热爱“国风”、品味“国风”,运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用传媒渠道力量,顺利打入主流文化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文化”之新面目表现的一项是(     
A.《延禧攻略》中的服饰、道具等蕴含了诸多的文化理念。
B.程派艺术演员传人张火丁演唱京剧《锁麟囊》,获赞无数。
C.《忘川风华录》手游中出现了许多千古名士的形象。
D.歌曲《当》的歌词化用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句。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201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2.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2016-11-18更新 | 7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本文主要观点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
B.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C.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D.生活中需要保持着对人的谦恭。
2.下列各项,不属于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
3.第⑤段中,“遭受欺凌和侮辱”时,态度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尊重B.尊重别人C.自我膨胀D.有力反击
4.关于本文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方式,正确的一项是(     
A.递进式B.并列式C.总分式D.分总式
2020-06-18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有关“云教育”的诸多尝试都是一次次“破冰”之旅,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如何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更好地融合,“云教育”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扮演好恰当角色,给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云教育”带给我们的有关未来教育的诸多绚丽想象,有望逐步成为更加鲜活的现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能满足5000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自2月17日开通以来,该平台已开设119门学科课程。截至3月24号,共播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课程1917节,浏览量累计达到了9.94 亿次,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了1.95亿人次。据统计,目前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 多万名学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摘编自马璐璐、姜子涵《数说疫情下的“云生活”模式》)

材料四:

在线教育要稳健发展,有赖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盲点是定位不清晰,痛点是资源不对路,堵点是产品不赋能,具体体现:一、市场上大部分在线课堂以补习知识为主旨,以刷题为评价手段,通过过度训练、超纲挖掘、提前授课等策略,实现“提分”目标。二、在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为主线,但我国没有统一建立中小学教学专业资源库,缺少体系完备且具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没有专业、 适需的资源支撑,技术再翻新也是空壳,学生们没有兴趣点击,即使强制也粘不住。这已成为在线教育不能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这些都与21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不符,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所以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具体做法;一、建立与全球21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二、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服务体系;三、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及在线教育准入机制、评级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政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加快全国在线教育整体能力有序进化。

(摘编自吕文清《疫情催生在线教育2.0变革》)

1.下列对“云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教育”基于云计算应用,搭建了一个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供教育方、受教育方等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
B.“云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让我们对未来教育产生了许多绚丽的想象。
C.据统计,自2月17日至3月24日,已经有近2亿人次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完成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习。
D.春节后我国教育学习APP行业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较春节增加7.5分钟,教育学习人群活跃时段的占比较平日增加一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教育所搭建的平台能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可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实现育人任务,但是就目前而言,它还不能取代线下教育。
B.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是我国在线教育的一次破冰之旅,但在线教育在定位、资源、产品等方面的不足阻碍自身发展。
C.建立与21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提供体系完备且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将需要颠覆性重构我国目前的教育。
D.综合以上材料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们须多措并举,加快在线教育整体能力的有序进化。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云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2-02-20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