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写景抒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623351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湖

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拟人手法,写自己被惊涛吓得头发半日变白,间接表现了巨浪之险。
B.领联“疑”“忽”二字,写出诗人意外发现湖中央还有一座山峰时的惊奇之情。
C.颈联间接描绘出湖面的广阔无垠和湖水的平缓与宁静,显示出洞庭湖的壮美。
D.全诗语言浅近明白,如“常不定”“四顾”等词,颇有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2.同是描写洞庭湖,本诗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道中

陈与义

雨子收还急,溪流直又斜。迢迢傍山路,漠漠满林花。

破水双鸥影,掀泥百草芽。川原有高下,随处着人家。


[注]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陈与义离衡岳,去邵阳(今湖南宝庆)妻族周氏处,道中所作。是年,陈与义年41岁,自靖康元年(1126年)避乱南奔已有五个年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雨子”二字新颖别致,描绘出春初雨点刚住又急剧落下的山中景象;路边曲折的溪水默默伴随行人,引人注目。
B.颔联是微观,是近景。山边的驿路,无穷无尽地向前伸展去。桃李盛开,山村笼罩在一片春色中。“迢迢”是远望情景,却能使人产生“长路悠悠,何处才是尽头”的惆怅不堪之情。
C.颈联是宏观,是远景。雨后,一对对轻鸥掠水而过,泥土松软,草芽破土而出,表现出无限生机。
D.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高下起伏的河川、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描绘出一幅宁静、安谧的画卷。
2.纪昀评此诗“夷犹有致”。本诗在摄相取景、选声配色方面力避前代诗人山水行旅诗的惯常蹊径,它落笔淡远,寄兴深微。请结合全诗对此特点做简要分析。
2021-07-05更新 | 7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汉末]《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是取首句为诗题;“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形式。
B.《涉》诗“浩浩”寓相思无尽,李词两个“自”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
C.《涉》诗的“忧伤” 一直伴老,李词的“忧伤”无法消除,都极写忧伤之多。
D.“荷花”这一意象常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高洁的品质,“芙蓉”“红藕”均指荷花。
2.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2022-04-27更新 | 21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北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玉台弄粉:代指正在对镜梳妆的美女。②个里:其中。③去国十年: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贬谪贵州,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被进一步追责,押送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管制,故云“去国十年”。
1.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咏物、慢词B.抒怀、小令C.咏物、小令D.抒怀、慢词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涯”句“也有”二字点被贬处见梅的心情。
B.“夜阑”句描写梅花在夜晚和清晨的盛开状态。
C.“玉台”句表现由眼前梅花想到了思念之人。
D.“平生”句抒发十年里连续遭贬的郁愤之情。
3.从对比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2021-12-16更新 | 2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