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73 题号:162672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可能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材料二:宋代的化妆以妇女为主体,其风俗与唐人的浓妆艳抹相比,更多地倾向于淡雅之美。在当时,妇人画眉、油面、涂面、抹粉、穿耳、涂脂、妆靥、斜红、额黄、花钿、点唇等是一种很平常的事。宋代妇女在脸、眉、唇、耳等面部的化妆上动足了脑筋,时有额黄、鸦黄、眉黛、轻煤、茶油、花子油、红粉、口脂、花钿、靥钿等名目。

崇尚眉目美,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眉目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女性的代名词。宋代也不例外,妇女们也竞尚眉间之美,她们将自己本身的眉毛剃去,再以石黛等颜料描画成各种样式的眉毛。

黛眉

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载:“今妇人削去眉,画以墨,盖古法也。《释名》曰:‘黛,代也,灭去眉毛以代其处也。’”故称之为“黛眉”。

当然,也有不用青黛点眉法的,宋代美人莹姐就发明了轻煤点眉的技法,而且还在五代“十眉图”的基础上创造了花样繁多、奇巧多变的百眉图,时称“莹姐百眉”。

眉黄

宋代妇女还往往在眉间施以鸦黄。鸦黄又称眉黄,是指在眉间施以黄粉。杨大年《真宗游春词》:“和风吹去眉间黄。”苏轼《好事近》词:“临镜纤手上鸦黄。”

横云、却月眉

苏轼《眉子石砚歌赠胡訚》诗:“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这里所说的“横云”“却月”亦为当时流行的两种眉式。

倒晕眉

“倒晕眉”盛行于宫中,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浅入深,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因此宋词中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女子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女子时画“远山眉”代表凄苦与离恨。
C.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与宋人化妆崇尚美眉目,只追求淡雅之美有关。
D.眉黛代表女子,在诗词作品中,对眉黛的描写,既可以表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也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B.“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引发了南北朝时贴花黄的风尚。宋代上层女子继承前代遗风,也贴“花子”装饰。
C.唐人多浓妆艳抹,因此宋代的化妆与之相比,更多地倾向于淡雅之美。
D.“倒晕眉”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可见宋人十分盛行画此眉妆,尤其盛行于宫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是借“眉黛”表现女子的美丽;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的“眉黛”,其作用是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横云”“花子”“却月”“倒晕”都曾是宋代流行的眉妆,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宋代画眉式样、技法花样繁多,体现了宋代妇女对眉目美的重视,也是对古代女性传统的一种继承。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同样是谈古代女子的妆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异同。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是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地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疟疾也分不同种类,除传统病症的疟疾,还有寒虐、温虐、瘅虐之分。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修编的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了“柴胡截疟饮”一方。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而针对寒多热少的寒虐,则有出自于《伤寒论》的“柴胡桂姜汤”。方子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也是中国古代医家较为常用的药方。

世界各地医生的努力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当地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时常发作。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皮治疗疟疾,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该树树皮熬药汤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康熙帝也曾受益于此,1693年康熙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提炼出的药物,康熙很快被治愈。由此金鸡纳树的特效药也在中国传播开来。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有法国医生在1820年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最先指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腾讯新闻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医学无法确定疟疾的传染源,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古罗马人认为沼泽湿地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B.罗马医生盖伦认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就可治愈。但实际上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这种放血疗法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
C.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认为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是蚊子,他的依据是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
D.法国军医拉佛朗在疟疾患者身上发现疟原虫,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医称引起瘴疟的疟邪为瘴毒或瘴气,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运用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
B.《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治疟的记载,这启发了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C.中国传统医学把疟疾分为寒虐、温虐、瘅虐等类型,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的“柴胡截疟饮”和《伤寒论》中记载的“柴胡桂姜汤”就是治疗寒虐的药方。
D.只要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会容易发作,再加上疟疾种类繁多,痊愈后的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所以世界各地医生虽然努力治疗,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鸡纳树的树皮熬成药汤可以治疗疟疾,此法不仅治好了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还治好了康熙久治不愈的疟疾,因此此树被称为“生命之树”。
B.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宜普遍栽种,而且有副作用,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所以金鸡纳树并非治疗疟疾的根本良药。
C.英国生物学家罗斯阐明了疟疾的病因和传播方式,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的有效提取物,二人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古人很早就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虽然法国医生在1820 年提纯出了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们依然没有停下探究治疗疟疾的脚步。
2016-11-18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学者陈捷在接受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援引了“元宇宙”“鼻祖”——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中提出的原始概念;“元宇宙”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除了吃饭,睡觉需要在现实中完成,其余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

在陈捷看来,虽然“元宇宙”的出现与发展将面临诸多技术层面以及人类社会规范层面上的挑战,但它是人类交互愿望与技术发展的必然走向。

多年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张军平则认为,“‘元宇宙’就是让真人真正生活在虚拟世界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沈阳团队尝试给“元宇宙”下一个规整的定义,他们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深度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这串概念下面还有一排小字;“元宇宙”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

(摘编自《“元宇宙”到底是个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宇宙是我们探索内心世界需求的一种可能路径。寄托着我们对智慧社会生活的一种向往。针对当前元宇宙热潮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以积极审慎的态度,稳步推动元宇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元宇宙的技术局限性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扎实推进基础数字技术研究是布与元宇宙赛道的最有效策略。只有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技术成熟度,才能在元宇宙产业发展中占据的高点。推动元宇宙产业走向成熟并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其次,目前元宇宙产业仍在萌芽阶段,其商业价值的显现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实践早已证明。技术创新不能偏离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更不能脱离技术创新而独立存在。面对元宇宙热潮,要保持理性的认知和正确的市场导向,谨防借技术和概念的名义催生科技泡沫。

最后,从用户个体来说,对待元宇宙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既要有好奇心。更要有务实心,对市场上出现的元宇宙相关炒作行为保持冷静和警惕。

(摘编自《元宇宙热潮:一场既有技术突破也有泡沫的游戏》,《科技日报》)

材料三:

韩国首尔发布元宇宙城市计划,美国一块数字土地被卖出243万美元,日本软银投资韩国元宇宙虚拟社交平台Zepeto,国内网易云音乐完成首个“元宇宙敲锣仪式”。元宇宙商标中请量超过4000个……全球范围内政治、产业、资本各界闻“元宇宙”风而动。

在顶层设计方面,韩国表现得最为敏锐。在建立联盟、投资、城市规划等方面展现出强力的引领势头。韩国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部发起成立了“元宇宙联盟”。财政部斥资2000万美元用于平台开发。釜山市教育厅全面推进元宇宙教育应用,首尔市政府发布《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关于虚拟空间行业未来可能性与课题的调查报告》。推动虚拟空间行业发展。

美国在基础技术领域底蕴深厚,在算力引擎、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等领域优势明显。英伟达以GPU底层算力,Omnivcrse Avatar交互式Al化身的技术平台打头阵。而微软Holo-lens拥有全球领先的VR/AR设备。

我国在全链路探索、场景协同方面具备优势。有望在应用生态上领先。网易云音乐赴港上市,在伏羲沉浸式活动系统“瑶台”完成首个“元宇宙敲锣仪式”。引发关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互联网企业创造了全球领先的大流量、运营成熟的社交平台、游戏平台、音视频平台等应用,具备社群基础、活跃的生态以及线上线下打通的商业模式等优势,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等企业在虚拟演出、AR开发平台、AI、云计算、虚拟引擎、社交游戏平台等多方面投入,推动从前端研发到终端商业场景应用的元宇宙全链路探索。

(摘编自《元宇宙:去除浮躁积极探索抢占产业发展主动权》《中国电子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提出“元宇宙”概念的人是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他认为“元宇宙”是平行干现实世界的,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
B.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沈阳团队在《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中最先尝试给“元宇宙”下定义。
C.技术局限性制约着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在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和技术成熟度获得提高之后,才能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D.韩国发起成立了“元宇宙联盟”,在“元宇宙”顶层设计方面表现得最为敏锐。在投资,城市规划等方面展现出引领势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元宇宙”的概念,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难以找到共同点。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
B.智慧社会生活寄托着我们对元宇宙的一种向往,但我们对元宇宙热潮要保持理性的认知,警惕相关炒作行为。
C.世界政治,产业界等闻“元宇宙”风而动,如韩国首尔发布元宇宙城市计划,美国一块数字土地被卖出243万美元等。
D.网易云音乐赴港上市并在伏羲沉浸式活动系统“瑶台”完成首个“元宇宙敲锣仪式”,成为我国在应用生态上领先的标志。
3.三则材料都涉及“元宇宙”,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02-16更新 | 1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碳达峰”是指在一个时间点,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这其中的碳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广义上是指所有的温室气体。

(摘自刘彦《究竟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三:

“碳中和”的计划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首先,碳减排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利。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如果某一天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马六甲海峡进口路线不畅,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会大受影响。但如果中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从碳基能源变成光伏和风能,那么马六甲海峡就不再是被控制的咽喉要道。所以控制碳排放、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长期来讲,是国家安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考量,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措施。

其次,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都是全球领先的状态。2019年,中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1%、79%和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如果全球都减排去碳的话,中国从商业上、产业上都能获得非常巨大的机会。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摘编自刘劲等《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搞碳中和?如何解决碳中和的经济问题》)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万元产值能耗已由2005年0.87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9年的0.230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水平,达到日本等低能耗国家的水平,提高能效的空间较小,今后重点任务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北京科技实力雄厚,理应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可以重点关注氢能源,争取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低成本氢能技术应用,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并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创新方案。

(摘自新京报《十四五规划目标下,北京如何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制定“碳中和”计划,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决心。
B.“碳中和”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C.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相较发达国家具有一定优势,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D.北京在降低能耗方面的空间不大,未来应重点关注如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比如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碳排放是渐进的,2030年之前中国不用减排,2030年后中国需要逐渐减少碳排放。
B.碳减排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改变能源结构主体可使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不再受限制。
C.我国在制造氢能关键技术方面有待突破,一旦掌握核心技术,有望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
D.实现“碳中和”需要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参与,这既考验国家智慧,也考验国民素养。
3.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挑战”和“机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12-05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