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16358381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獉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独畏廉将军哉?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B.且相如贱人             素:向来,本来
C.相如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无能
D.吾念之             顾:回头看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位居我上             相如廷叱之
B.①徒慕君高义也             ②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①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
D.①秦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徒吾两人在也
3.“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齐王既闻此计,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乃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太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于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于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灭梁、燕、赵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于齐西界以待约。

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王既罢兵归,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

(选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B.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C.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D.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相是辅助之意,国指诸侯国,文中相国即指辅佐诸侯处理事务的执政官员。
B.春秋,本指春与秋二季,用来表示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文中此处指执政时间长。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齐哀王以此自称表示自己应为帝。
D.孝文,是汉文帝的谥号。人死前不称谥,文中称代王即位为孝文帝是著史者视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后去世后,吕禄、吕产聚集军队,想要发动叛乱;朱虚侯则想联合东牟侯,诛杀诸吕,立齐王为帝:吕氏外戚与刘氏宗族权力斗争激烈。
B.高后当政时,擅权用事,听信诸吕谗言而废诸王,先后杀死三位赵王,将梁、燕、赵等国封给诸吕,又分齐国为四部分,以此削弱刘姓势力。
C.琅邪王与齐王斗智斗勇,在齐王以诈将自己扣留齐地,无法返回封国时,他巧妙哄劝齐王放自己去长安,并在迎立代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D.灌婴受命去拦击齐兵,但他不愿助力诸吕,就晓喻齐王及诸侯与之联手,等待时机讨伐吕氏,太尉周勃等则协助朱虚侯诛杀了乱政头目吕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
(2)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
5.诸吕被灭后,大臣们为什么最终迎立代王而非齐王?请简要分析。
2022-06-28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实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

文本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标号涂在选择题答题区域。
己A欲B居C守D而E使F人G主H自I将J以K情L而M言N天O子P固Q已R难S之T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
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同。
D.“可得而间哉”与“谗人间之”(《屈原列传》)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
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
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
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2)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5.仆射邓公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
2023-04-27更新 | 2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昔者,司马穰苴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而三军之士莫不备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彭越起于群盗百人之聚,其所率者皆平日之等夷,一旦号令,斩其后期,众皆莫敢仰视,遂以其兵起为侯王,卒佐高祖平一天下。二人者,岂复所谓素抚循之师者哉!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

(节选自何去非《李广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不偶:这里指命运不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虽B佚C乐为之D死E敌F然敌卒G犯之H无以I禁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霍,指西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称,后世并称“卫霍”。
B.且,指将近,与《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的“且”意思不同。
C.卒,指仓猝、突然,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
D.鄙,指郊野,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的“鄙”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丰厚,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及其手下的将士也被封侯。
B.作者认为,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和兵籍的管理等,都关乎军纪。
C.李广不用军纪治理军队而想使士卒安乐而舒适,虽然得到士兵的爱戴,但程不识对此有不同看法。
D.作者举司马穰苴和彭越严明军纪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与李广形成了对比,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2)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
5.两则材料都对李广进行了评价,何去非与司马迁对待李广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19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