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63658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微臣窃思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洛阳实亦未宜修造,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

贞观三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至州境,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兹重寄。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恳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黄门侍郎刘洎对曰:陛下拨乱创业,实功高万古。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节选自《贞观提要·纳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B.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C.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D.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狩,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B.都督,古代官名,魏晋以后大都督是中央最高军事统帅,都督是地方军政长官,文中指前者。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衷情之意。
D.中国,上古时期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称“中国”,后泛指中原地区,文中指大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唐太宗下诏修建洛阳乾元殿一事,张玄素提出只有大力提倡节约,减轻赋税,慎始慎终,这样才可以保江山永固。
B.唐太宗虚心纳谏,决定停止修建洛阳宫殿,他对忠心耿耿、直言敢谏的张玄素赞许有加,意在批评唯唯诺诺的其他大臣。
C.台使出使凉州时索要大鹰,但李大亮没有迎合台使之意,而是密表上奏,唐太宗下诏书褒扬说他进献忠言、真诚恳切。
D.黄门侍郎刘洎指出上书内容不合唐太宗心意的,有时会被追根盘问,使得上书言事的人羞惭而退,这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2)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薄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后征霸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同下文的“昭帝、宣帝”都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迁”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官职变动,文中的“迁”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一样。
C.“五凤”与“元和十年”“元嘉草草”中的“元和”“元嘉”一样,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
D.“建成侯”中的“侯”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一样,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之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持法公允,反对施加酷刑。宣帝秉政时期,身为廷尉正的黄霸温和仁厚,数次裁决疑难案件都被一致认为判得公平。
B.黄霸主政颍川,治为天下第一。在担任颍川太守八年的时间里,黄霸对颍川百姓施以教化,制定推行了各种利民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C.黄霸用人有方,避免无谓更替。许县丞年老耳聋,名字为白的督邮想要赶他走,黄霸不同意,认为他很廉洁,还能应付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例行公事。
D.黄霸政绩突出,得到宣帝重用。由于在地方的治政成绩,汉宣帝将黄霸召入京师任职,先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御史大夫,最后官拜丞相,封建成侯。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2024-03-03更新 | 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讲究“以德配天”,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C.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D.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穆”是他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2023-07-06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2017-03-14更新 | 4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