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86 题号:163948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课内文本《张衡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节选自《苏武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珠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衡下车,治威严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C.君何以知燕王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厚赂单于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汉亦留以相当                      自书典所记,未有也
C.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             范增目项王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也。”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4.关于以下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文中“天汉元年”,天汉是年号,元年是第一年。
B.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张衡,字平子,名与字字义相近。
C.关于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辞职,告老还乡;征拜指官员的征召任命。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古天下有以绳墨之论,而挫英雄之志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狃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后之国家者处仇敌之法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燕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于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其书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

且太子丹之遣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服于秦,非秦果能治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其势又非蟠结而不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可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他日张良之椎盖犹荆轲之剑而为之也,其不能成,则天也。

故荆轲之与聂政①,不可同日语也。

宋人有见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侯方域散文集》)


【注】①聂政:战国时的刺客。严仲子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求他代为报仇。他入相府刺杀侠累,然后自杀而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刺始皇不中A秦人来B伐C燕王喜D斩丹头E以献下于秦G国H竞以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绳墨”在文中的意思是准绳、准则,与《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意思相同。
B.“坐”在文中的意思是因为,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同。
C.“晦朔”中“晦”指农历最后一天,“朔”指农历初一,此处“晦朔”表示时间很短。
D.“踵”在文中的意思是脚后跟,与成语“摩肩接踵”中的“踵”,用法和意思相同。
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儒认为燕太子丹有过错,所以史书曰“斩”,理由是他故意挑衅秦国而导致灭国之灾,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作者认为秦国自身并未强大到可以制服天下的地步,如果荆轲行刺成功,太子丹联合各国反抗,就可能灭秦。
C.作者对于聂政、荆轲、张良勇于反抗的精神非常赞赏,为后世不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和艰苦卓绝面深感惋惜,
D.作者不以宋儒价值观为准绳,不以成败论英雄,高度赞扬荆轲的英雄志气,认为他为后世反抗强敌树立了榜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
译文:
(2)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
译文:
5.本文作者认为太子丹“与日月争光可也”,请简要分析原因。
2023-10-09更新 | 2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文言文阅读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家贫无产业,嗜酒尚气,不可绳检。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郡调兵捍御,世忠在遣中。至银州,夏人婴城自固,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而以重兵次蒿平岭,世忠率精锐鏖战,解去。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问俘者,曰:“监军驸马兀移也。”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钦宗即位,从梁方平屯浚州。金人压境,方平备不严,金人迫而遁,王师数万皆溃。世忠陷重围中,挥戈力战,突围出,焚桥而还。钦宗闻,召对便殿,询方平失律状,条奏甚悉。转武节大夫。诏诸路勤王兵领所部入卫,会金人退,河北总管司辟选锋军统制。
建炎二年,金人再攻河南,翟进合世忠兵夜袭悟室营,不克,反为所败。会丁进失期,陈思恭先遁,世忠被矢如棘,力战得免。还汴,诘一军之先退者皆斩,左右惧。进由是与世忠有隙,寻以叛诛。
兀术将入侵,帝召诸将问移跸之地,张俊、辛企宗劝自鄂、岳幸长沙,世忠曰:“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于是以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既而兀术分道渡江,诸屯皆败,世忠亦自镇江退保江阴。兀术遣使通问,约日大战,许之。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是役也,兀术兵号十万,世忠仅八千余人。帝凡六赐札,褒奖甚宠。拜检校少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绍兴二十一年八月薨,拜进太师,追封通义郡王。
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城自固婴:围绕
B.以重兵蒿平岭次:驻扎
C.张俊、辛企宗劝自鄂、岳长沙幸:希望
D.帝六赐札凡:总共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在疆场上勇武善战的一组是(   
①嗜酒尚气,不可绳检
②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
③挥戈力战,突围出,焚桥而还
④世忠被矢如棘,力战得免
⑤世忠亦自镇江退保江阴
⑥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青年时便显现出勇武善战的能力,十八岁入伍,勇冠三军。后来,在西夏银州城作战时,力斩西夏监军驸马兀移,击溃敌军。
B.韩世忠跟从梁方平镇守浚州,但因梁方平防守不严密而兵败。韩世忠奋勇突围后,见到皇帝,历数梁方平过失。
C.金兵统帅兀术南侵,皇帝召集诸将商议逃跑路线。韩世忠劝谏皇帝不要放弃江淮继续逃跑,于是皇帝任命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镇守镇江。
D.在江阴,韩世忠率领八千多士兵阻击了兀术号称十万的大军,夫人梁红玉亲擂战鼓助威,金兵最终没能渡过长江。
2016-11-18更新 | 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②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帷盖:受恩乞恩之典(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十八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不对。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4.翻译句子。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2016-12-13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