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2 题号:164101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尝因论事,言“陛下错”,上色庄而罢,密召承旨李绛,谓曰:“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李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竭诚无隐,居易言虽少思,志在纳忠,陛下今日罪之,臣恐天下各思箝口,非所以广聪明昭圣德也。”上悦,待居易如初。

秋九月己亥吐突承璀自行营还,辛亥复为左卫上将军,充左军中尉。李绛奏称:“陛下不责承璀,它日复有败军之将,何以处之,若或诛之,则同罪异罚,彼必不服,若或释之,则谁不保身而玩寇乎,愿陛下割不忍之恩,行不易之典,使将帅有所惩劝。”间二日,上罢承璀中尉,降为军器使,中外相贺。

十二月,翰林学士司勲郎中李绛面陈吐突承璀专横,语极恳切,上作色曰:“卿言大过。”绛泣曰:“陛下置臣于腹心耳目之地,若臣畏避左右爱身不言,是臣负陛下,言之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己丑,以绛为中书舍人学士如故,绛尝从容谏上聚财,上曰:“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故不得不蓄聚耳。不然朕宫中用度极俭薄,多藏何用邪?”

六年冬十一月己丑以户部侍郎李绛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七年春,三月丙戌,上御延英殿,李吉甫言:“天下已太平,陛下宜为乐。”李绛曰:“汉文帝时兵木无刃,家给人足,贾谊犹以为厝火积薪之下,不可谓安,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犬戎腥羶近接泾陇,烽火屡惊加之,水旱时作,仓廪空虚,此正陛下宵衣旰食之时,岂得谓之太平,遽为乐哉,上欣然曰:“卿言正合朕意。”退谓左右曰:“吉甫专为悦媚,如李绛真宰相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B.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C.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D.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亥:辛亥为干支之一。古代干支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和纪日,在这里是干支纪日。
B.充左军中尉:指罚犯人到边远地区从事强迫性的屯种或充实军伍,类似现在的劳改。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是掌管户籍财政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是户部尚书。
D.犬戎:中原王朝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都称为“犬戎”或“戎狄”,是一种蔑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因直言冒犯了皇上,皇上准备驱逐白居易出翰林院,后来听取了李绛的劝解,转怒为喜。
B.李绛奏请追究吐突承璀战败的罪责,皇上听从了李绛的上奏,收回对吐突承璀的任命,并予以降职处罚。
C.李绛因上奏吐突承璀专横违逆了皇上,后经李绛恳切解释,皇上才怒火渐消,并对李绛的忠心表示肯定和赞赏。
D.李绛赞同贾谊的观点,认为汉初是和平安定的,君主可以为乐;但本朝当下内忧外患,君主不可以为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今日罪之,臣恐天下各思箝口,非所以广聪明昭圣德也。
(2)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故不得不蓄聚耳。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即位元年冬,周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汜。使来告难,亦使告于秦。子犯曰:“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纳王以教之义。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公说,乃行赂于草中之与丽土之,以启东道。

二年,欲用其民,子犯曰:“民未知义,盍纳天子以示之义?”乃纳襄王于周。公曰:“可矣乎?”对曰:“民未知信,盍伐原以示之信?”乃伐原。曰:“可矣乎?”对曰:“民未知礼,盍大蒐【注】,备师尚礼以示之。”乃大蒐于被庐,作三军。使郤縠将中军,以为大政,郤溱佐之。子犯曰:“可矣。”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晋饥,公问于箕郑曰:“救饥何以?”对曰:“信。”公曰:“安信?”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公曰:“然则若何?”对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公使为箕。及清原之蒐,使佐新上军。

(节选自《国语晋语四》)

【注】蒐:阅兵,检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B.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C.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D.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襄王,“襄”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
B.“盍”,相当于“何不”,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盍”含义相同。
C.“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西面、北面等地部落的统称。与东面、南面的东夷、南蛮合称四夷。
D.“三军”,在古代指左军、中军和右军或前军、中军和后军等,三军中,中军地位最高,中军的将统帅三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逃避昭叔之难,周襄王派使者到晋国、秦国告知祸难。子犯建议晋文公要抢在秦国之前,护送襄王回国,以获得周天子的支持和诸侯的拥护。
B.讨伐原邑时,晋文公只让军士带了三天的粮食,三日后原邑仍不投降,虽然间谍说原邑不过一两天就会投降,但晋文公却因粮食不足不得不率军撤离。
C.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子玉不顾楚国将士的想法率军冒进,结果被晋军打败。
D.晋国发生饥荒,大夫箕郑认为要拿诚信来救饥荒,因为民众如果知道国君有诚信之心,就不会害怕贫困,就会拿出家中所收藏的粮食互相赈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2)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
5.子犯认为晋文公应该怎样做才可以用百姓去征战?请结合选文第二段简要分析。
2023-05-08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切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寡人宫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B.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C.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D.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封意思是四面疆界,“封”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的“封”含义相同。
B.左右是对对方的一种敬称,与《张衡传》“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的“左右”含义相同。
C.案兵意思是屯兵不动,“案”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的“案”含义不同。
D.事秦意思是侍奉秦国,“事”与《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事”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先以谦卑之态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曾经联合天下诸侯对抗秦国,损害了秦国利益。
B.张仪以秦国曾受赵国威胁为由,扬言秦王将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旧事,在甲子日和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
C.张仪预先告知赵王秦国已派三路大军驻扎于赵国国境周围,这么做的目的是以武力胁迫赵王放弃连横之策,臣服于秦国。
D.张仪游说赵王时善于抓住对方心理,软硬兼施、步步为营,成功游说赵王放弃与秦国的对抗,这显示了他出色的外交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2)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2023-06-17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举进士,补伊阙尉。咸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边事,召对,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馆、知浚仪县。俄上言曰:“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察言观行,取其才识明于吏治、达于教化者充选;其有不分曲直、罔辨是非者,或黜之厘务,或退守旧资。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嘉其好古。历度支、盐铁判官,迁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父寻卒,上复诏权夺

大中祥符中,使契丹还,改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就拜起居郎,改陕西转运使,赐金紫。陈尧咨知永兴,好以气凌黄目,因表求解职,不许。尧咨多纵恣不法,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八年,黄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马元方奏黄目职事不举,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黄目罢任。逾月,拜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充会灵观判官。黄目属辞淹缓,朝议以为不称职。时以盛度知京府,辞不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知开封府,度为会灵观判官,两换其任。

仁宗升储,拜给事中兼左庶子。内侍省副都知张继能,尝以公事请托黄目,至是未申谢,事败,降左谏议大夫、知荆南府。五年,知审官院。数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而幼子死,闻讣恸绝,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

(节选自《宋史·乐黄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B.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C.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D.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文中指乐黄目被召见回答边防相关问题。
B.权夺,古代官员居父母丧,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此意的词语还有“夺情”“夺哀”“夺服”等。
C.金紫,金印紫绥,黄金印章和紫色绥带,代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D.权,指暂代官职。文中“入判三司三勾院”的“判”以及“充会灵观判官”的“充”也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黄目熟悉古制。他曾经上书介绍唐朝开元一年选拔官员的事情,在介绍对新任县令的考察时,陈述了朝廷的具体做法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B.乐黄目写文缓慢。他写文章比较慢,朝中大臣认为他不称职。当时盛度不愿意担任京府知府,朝廷就让乐黄目暂代,和盛度互换了职位。
C.乐黄目颇被重用。他为人简约、沉静,在官任上处理比较繁多的事务,没有失败的事情。就连守父母丧时,也被皇帝强行召回任职做事。
D.乐黄目仕途波折。他管理主司三勾院时被举报不干本职工作而被罢职;后来因接受张继能请托事情败露,又被制廷降职掌管审官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
(2)尧咨多纵恣不法,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
2021-12-30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