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简明、连贯 > 情境补写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6 题号:165524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如今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一千万年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几十倍至数百倍,并且仍在加速。自1500年以来,在人类行为驱使下已有至少680种脊椎动物灭绝,且目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的物种平均比例达到总数的25%,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尤其受到威胁。

当前,灭绝物种的复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回归繁殖,即识别与已灭绝物种有相似特征的现有物种,产生更接近已灭绝物种的后代。例如,①          ,是所有现代牛的祖先。科学家希望通过选择性繁殖与欧洲野牛基因相似的现代牛,培育出一种与欧洲原始野牛非常相似的物种。二是为人熟知的克隆技术,该技术通过提取包含灭绝动物DNA的细胞核,②           。该方法仅适用于濒临灭绝或者刚灭绝不久的物种,因为它需要保存完好的卵核。③         。这是基于现代科技的最新技术,然而,通过基因工程“复活”的灭绝动物其实只是现代动物与灭绝动物的杂交体。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请以“物种”开头,分别用两个句子概述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35字。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译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了解世界,用他国的语言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的方式。国家翻译能力中的“中译外”能力,在中国文化的广泛且有效传播中一直发挥着(     )作用。未来如何更好地强化“中译外”能力呢?

首先,①___________?要重视对需求市场的预先调研和目标读者阅读特点的提前认知。一个毫无对象感的译本,可能在两种读者群体中都知音难觅,最终躺在异国他乡图书馆(     )。其次,谁来译?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通常能获得更佳传播效果。对于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②_____________:由中国译者把握内容,外国的母语译者在叙事和表达方式上再加完善。再次,怎么译?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尚存较大“认知差”,在确保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正确的前提下,采用读者(     )的表达方式不失为有效的选择。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基础性       束之高阁       赏心悦目
B.根本性       束之高阁       喜闻乐见
C.基础性       无人问津       喜闻乐见
D.根本性       无人问津       赏心悦目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1-07-26更新 | 74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之所以能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名闻遐迩的“楷模”(A)和“新闻人物”(B),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

写人物,。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样的生命激情。写张秉贵,就要写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一团火”(C)精神。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D)。

,真实感人的细节同样重要。很多情况下,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典型的事迹,而是生活工作的具体画面。这些真切质朴的内容,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       )”的传播效果。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坐;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放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这类细节能对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只有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他们“站”在读者。

1.文中四处引号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楷模”B.“新闻人物”C.“一团火”D.“立体感”
2.将下列古诗文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有问题,请对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5.请参照第三段画线部分中的三个场景,再补写一个生活工作中的具体画面。要求:直观生动、有画面感,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2023-10-31更新 | 163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对长河落日圆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落山时的太阳不是圆的而是扁圆的。落日为什么是扁圆的呢?这是。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斜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筷子看起来像被折成两段似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这样一来,王维的长河落日圆似乎有些不正确了,但这个结论下得太早了。我们的眼睛在正常的情况下,对物体形象的判断有很高的准确度。但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眼睛对物体形象,这是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现象,称为错觉。很多人都知道,人们的衣着会引起身材高矮的错觉,衣服上的横条纹可以令人产生矮胖的印象,而人们穿有竖条纹的衣服,

现在,我们再来看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大漠的孤烟正好耸立在落日前面,这时人们看到的扁圆的落日在孤烟的衬托下又会变得圆起来了。太阳是圆的,但光线的折射让人们看见的落日是扁圆的,(     )。看来,长河落日圆并没有错。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看见的“扁圆”又变“圆”了,在孤烟的衬托下
B.而孤烟的衬托让人们看见的“扁圆”又变“圆”了
C.人们看见的“扁圆”又变“圆”了的原因是孤烟的衬托
D.在孤烟的衬托下,人们看见的“扁圆”又变“圆”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2-03-25更新 | 3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