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2 题号:1662816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筑柏梁台,上有铜制仙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③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边”两句以写秋景起,点出地点是在汴京,时序是在深秋。意象绵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
B.“绿杯”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
C.词人用“兰佩紫,菊簪黄”描绘了宴会上佩秋兰、簪菊花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D.“清歌莫断肠”含不尽之意。词之结句,竟体空灵,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妙。
2.请简要分析“人情似故乡”中的“似”和“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青草湖

黄庭坚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仡佬

【注】①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②仡佬,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诗人前往贬官之地的路途中经过洞庭青草湖的时间。
B.本诗第四句写出了洞庭青草湖之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青草湖的感受。
C.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
D.诗歌尾句描写诗人面对困境仍继续前进不停留,表现出他坚定不屈服的态度。
2.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作者过洞庭湖时所作,且都处在仕途不顺之时,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2023-03-16更新 | 40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时一些官吏额外支领作酿酒用的粮食。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语言华丽典雅,内涵丰富,写出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
B.“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正当年时蹉跌至此,首联“为口忙”“转荒唐”有自嘲自伤之意。
C.颈联写诗人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苦乐祸福互相转化。心胸开阔,个性旷达跃然纸上。
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绵里藏针,言已贬官还要破费朝廷许多“压酒囊”,体现幽默之感。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2022-06-30更新 | 15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注】①皇甫冉:唐朝大臣,安定朝那(今甘肃泾川)人。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给整个国家造成巨大创伤,诗人时任无锡(今江苏境内)县尉。②翠微:青绿的山色。③瓜步:山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高楼环顾四周,只见远处的水滨和群山汇合在一起,更显得青翠缥缈。“独立”二字展现出楼阁的挺拔高耸。
B.颈联写寒烟缭绕、秋意深浓,诗人远观丹阳,感觉寒烟积锁;回看瓜步,又叹息远树萧疏,心中充满了浓重的悲戚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古渡”“空洲”都是形容词加名词的组合。“古渡”“寒烟”也是叠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韵律感。
D.王师“犹转战”暗示眼下无能解围之人,而末句又问“谁能”,从中能看出诗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应参军报国的犹豫心情。
2.本诗颔联中有两处在《全唐诗》中存在不同的写法,“顾”字—作“望”字,“复”字—作“独”字。你认为试题的版本和《全唐诗》的版本相比,哪个更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5-10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