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吕氏春秋》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67016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高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高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B.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C.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D.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位,古代君王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贤人。文本中提到的尧、舜、禹依次禅让,传为佳话,体现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B.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西伯,爵位,周代的爵位依次分为公、伯、侯、子、男五等,均世袭。西伯一般指周文王姬昌,文中指的是周武王。
D.甲子,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一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文中“甲子”用来计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运筹帷幄,善于利用敌方弱点,看准殷商混乱的时机,举兵伐纣,获得成功。
B.武王重诺守信,告诉胶鬲到达殷都郊外的日子后,不顾劝阻,日夜兼程,准时到达。
C.武王礼贤下士,虚心向长者询问殷商亡国的原因;长者在约定的时间内告诉了他。
D.作者认为禹、舜、汤、武等先贤的成功,与他们善于凭借外物、因势行事等分不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
②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知识点】 《吕氏春秋》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狼,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瞑以冒面而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胥A非不B先知化也C谏而D不听E故F吴为丘墟G祸H及阖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怎么,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恶”词义相同。
B.属,连接、相连,与“非我莫属”“众望所属”两者中的“属”意思均不同。
C.服,使……臣服,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两者用法相同。
D.社稷,土神与谷神的总称,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在此处“社稷”指代军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未死之时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死之后,人们虽已了解,但为时已晚的。若遇到智慧之君,情况可能会有改变。
B.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失误,尤其事关身死国灭的大事,君王更不可以失误。但是有些君王最终身死国灭,因其对此重视不足,没有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
C.太宰嚭认为吴王的命令不能推行于中原各国,是齐晋两国造成的,若伐齐得胜,那么晋国必定听命于吴王。吴王听从其建议,最终各国听命于吴国。
D.夫差临死时才明白自己愧对伍子胥,自知无颜面对伍子胥,便用丝巾盖着脸自杀了。但此时还不如不知道,因为祸患已经到来,身死国灭将成既定事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犹惧虎而刺狼,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2)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5.面对吴王将要攻打齐国,伍子胥主张放弃攻打的依据是什么?
2024-02-14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当之矣!”

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令吏兴卒。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公平》)

【注】①唐国之劳徒:指供劳役之人。②小主夫人:指秦出公的母亲。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公子A之在外者B众C若此D则人臣E争入F亡G公子矣H此不便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文中指指责,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非”意思相同。
B.复,文中指宽宥,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意思不同。
C.比,文中指近来,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
D.左衽,指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后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返回晋国后,对跟随他的人进行了赏赐,他认为如果赏劳役之徒,陶狐将排在首位,周内史对此表示赞同。
B.公子连回国时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即位后想对右主然和菌改采取不同的赏罚措施,但他最后却改变了做法。
C.唐太宗认为高颎公平正直,隋朝安危跟他的生死息息相关,但隋炀帝残暴无道,导致高颎被杀,太宗感叹不已。
D.诸葛亮曾上奏要求废黜廖立和李严。二人听闻诸葛亮死讯,觉得无法再昭雪自己的冤屈,廖立痛哭流涕,李严发病而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2)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
5.两则材料在赏罚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2024-05-10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甯威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威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于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箭,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箭,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榖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

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箭,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臣A闻B君C子D耻E之F小G人H痛I之J耻K之L不M变N痛O之P何Q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与”意为共同、一起,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B.“为寿”意为敬酒祝寿,与《鸿门宴》中“庄则入为寿”的“为寿”含义相同。
C.“云梦”,既是古泽名,也是古地区名。古籍中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
D.“不穀”意为不善,古代君王常用以自称,文中即为文王自称时的谦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进言如果言辞激切,君主就会发怒,一旦君主发怒,进言的人就少了,所以不贤明的君主身边就没有贤人。
B.国家、君主的存亡安危,与君主听取臣进言的态度有关。拒听臣子进言,国家即便眼前平安,将来也必有危险。
C.鲍叔牙希望齐桓公莫忘前耻,齐桓公虚心接纳了进言,终成霸业,可见,善纳谏言,是成就霸业的充分条件。
D.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像这样做了两次,其目的是让文王内心感到羞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
(2)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5.请简要概括葆申对文王施以鞭刑的原因。
2023-06-15更新 | 2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