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54 题号:167266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补、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的“文化奇观”。
D.“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一剧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因其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国际流行剧的新潮流。
B.面向大众创作的原则,是国产剧打破不同国家文化壁垒,进行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C.国产剧“主旋律”题材不是屏障,只要做到价值观共通,就可能让异域的受众共情。
D.经典国产剧被他国翻拍,成为文化名片扬帆国际,印证了中国故事传播的版图扩大。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被指“丑化当代中国农村”,遭到影评人诟病。
D.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4.“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来习总书记发言当中的高频金句,现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加强或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共识。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21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两亿多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在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地方实践上,上海市明确提出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重点打造枢纽型的社区养老综合体,集成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康养服务等功能,强化社区养老资源与服务的统筹调配能力。四川省提出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力争实现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可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迫切任务。

社区养老综合体中的社区并非行政区划的法定社区,而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需求为中心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综合体概念源起于城市综合体,强调业态融合,广泛应用于商业综合体、服务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等。陈仕达认为养老综合体是养老养生一体化的解决思路与解决方案。叫养老综合体概念的机理在于摒弃传统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二元化困局,实现多元服务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一元服务体系。可落地、可持续的社区养老综合体建设方案将为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驱动力。通过对我国社区养老综合体的实践总结,借鉴美国与日本经验,本文尝试探寻出一条多主体联动、多服务融合、多职业联合的社区养老综合体的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综合体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民办公助的市场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案例可分为保险型、产业型和嵌入式。保险型的典型代表是2010年3月成立的首个养老社区——泰康之家,这是由泰康人寿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实体,在借鉴美国退休可持续照护社区CCRC)经验的基础上,将养老社区的投资、开发、运营一体化,力求实现保险与医养的有机融合。

二是产业型养老社区模式。近年来,康养小镇、虚拟养老、养老地产等多个养老社区百家争鸣。其中,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是基于全产业链的养老综合体概念建设的典型代表,该集团在社区内建立十大中心(养护中心、颐养中心、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失智照料中心、抗衰老中心、体检中心、研究中心、培训中心、数据中心),在老年人生活、医疗、娱乐、宗教、学校五个方面,满足退休老人从健康养生到临终关怀各个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九如城在CCRC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元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在于运营团队和管理,侧重康复、理疗、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建设,致力于解决养老服务的人才缺口问题。

三是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展较快,日间照料、助餐点、托老所、康复中心等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老年人的需求。2020年,上海老龄委提出在中心城区力推社区嵌入式养老,率先以社区养老顾问的服务方式,成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领头军。枢纽式为老服务综合体是实现嵌入式养老的典型。为老服务综合体中设置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敬老院、护理院,基本采取社区嵌入式设置,各类便民服务网点、助餐点以及文体中心等毗邻建立,形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老年人不离开社区就能得到各类服务。

(摘自《新视野》2022年3期《我国社区养老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1)》的发布会上,青连斌指出:社区养老肩负着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和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的功能,社区养老要明确其‘依托’的本位,最主要的就是依托社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实际上,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都要‘依托’社区。发展我国养老服务的重点是居家养老。而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有不少研究者早就将社区服务的依托功能与平台作用联系在一起。比如,潘屹等人认为:调动社区资源,即充分利用社区中的各种服务形式、服务组织和设施,由家人、亲友、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内(外)各种性质的服务机构对社区内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各种照护服务。因此,社区养老社会服务是指社区综合各种社会力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社区成为养老服务资源的链接和组织平台。景天魁提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是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养老服务问题,为其他国家的养老服务事业贡献出中国的经验与道路。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布的《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政策的国际共识》向从事老年照护的专业人员倡议到:在长期照护系统工作的健康照护和社会照护人员必须做好准备以提供广泛、全面的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

(摘自《新视野》2022年3期《老年护照社区平台:认识误区与发展思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递增,养老形势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迫切问题。
B.社区养老综合体建设方案将不断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为其提供不竭动力。
C.与传统的社区养老相比,社区养老综合体是一种突破二元化,以多元养老需求为中心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D.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依托社区这一平台,用最低的成本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养老问题,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和做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社区养老这一话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想要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的养老问题,需要依托社区,才能做好真正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
C.社区养老服务能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所以需要调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
D.集合多元服务、整合不同主体资源等是打造社区养老综合体的关键。
3.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一传统美德的选项是(     
A.《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B.《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C.《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D.《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三种养老模式各有何优点。
5.如何完善社区居养老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2-13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礼赞劳动创造,勉励劳动者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倾情奉献。劳动者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对匠心匠魂的形象表达。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执着专注,是心无旁骛,是矢志不渝的热爱。择一事终一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热爱,是劳动的动力源泉;热爱,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热爱,是被誉为“火药雕刻师”的航天人徐立平专注雕刻火药30余年,仅凭手感就能将药面整形误差从允许的0.5毫米提高到0.2毫米;是从事数控加工20年潜心钻研的秦世俊对飞机零部件0.01毫米的较量,誓让中国制造更有话语权。他们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专注于自己投身的领域,自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始终努力向前,一生敬业奉献、永不言弃。弘扬工匠精神,就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尽心竭力练就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干一行钻一行。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是对品质的追求,对一流的追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许是我们看得到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密精准、胜在毫厘,于毫厘之间体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一丝不苟,是严谨认真,是追求细节完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毫厘不敢安,做好一件事,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开始,在每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优秀的工匠能从细处见大,在细节的追求上没有终点。坚持细致工作,从细节入手,才能汇涓涓细流成江海。

追求卓越,是不断进取,是敢于开拓创新。千万锤成一器。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要以创新求突破。广大劳动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能力,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这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离不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匠心筑梦。只要每一位劳动者都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我们一定能以优秀的业绩奉献新时代、以出色的答卷回应时代主题。

(摘编自李玉滑《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

材料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源于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B.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执着专注,更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样才能在新时代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C.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D.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在谈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材料二重在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材料一第四段,举徐立平、秦世俊的事例是为了阐释执着专注的内涵并强调其作用。
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使表达更加有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艾爱国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
B.石磊在2023年高考中获取佳绩,选报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C.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D.钟扬在西藏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了4000多万粒植物种子。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5.材料一中说“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发扬工匠精神”座谈会,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2023-11-15更新 | 3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
3.有人认为《中国奇谭》是各年龄段观众都喜爱的“全龄化”动画,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2023-10-26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