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6 题号:167482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软?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张唐:秦臣。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5.甘罗如何成功游说张唐的?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翁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起乎柯之盟也。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两君A就坛B两相C相揖D曹刿E手剑F援刃而进G迫桓公H于坛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意为抵得上、对付,与《木兰辞》“木兰当户织”中的“当”意思不同。
B.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倍,通“背”,违背,与《鸿门宴》“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和意思不同。
D.本,文中意为探究,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与鲁国会盟时,曹刿奋不顾身,持剑迫使齐桓公答应把汶阳土地给鲁国,并与鲁国签订盟约。
B.齐鲁订盟后,齐臣要求违约弃盟并讨伐曹刿,但桓公听从管仲守约的建议,使天下诸侯翕然信服。
C.鲍叔祝酒时提及桓公逃难于莒、管仲四于鲁、宁戚饭牛于车下的旧事,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D.桓公把出游的见闻告诉管仲,管仲认为桓公也存在“善善而恶恶”的情况,桓公于是赏赐了野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2)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5.文中管仲、鲍叔、野人三人的话分别在治国理政上给了齐桓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1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②涓人:中涓,掌管 宫 中 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追北的“北”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5.《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2024-04-03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①之登徒②,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戍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五国英杰③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④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材料二: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郢:楚都。②登徒:复姓,楚官也。③英杰:才出万人曰“英”,千人曰“杰”。④文:孟尝君,姓田,名文。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戍A趋B而去C未出D至中E闺F君G召而返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中“直送之”与“象床之直千金”两句中加点的“直”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B.说,通“悦”,指高兴、喜悦,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中的“说”字,意义不同。
C.愿,希望,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中的“愿”字,意义相同。
D.当,对等、抵得上,与“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当”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的大臣登徒先生不愿承担运送象牙床给孟尝君的差事,原因有二:价值昂贵,担心损坏受责;预知孟尝君不会接受。
B.公孙戍认为楚国等五国君主听说孟尝君拥有在齐地振达贫穷、帮助诸侯存亡继绝的道义,仰慕其仁义廉洁的美德,因而委托以国事。
C.孟尝君吩咐公孙戍赶紧收下登徒先生允诺的祖传宝剑,在他看来,相较而言,门客帮他扬名阻止犯错事大,收人珍宝事小。
D.孟尝君对公孙戍与鲁连的话都用“善”字作了评价:前者是对公孙戍所言内容的肯定,后者是对鲁连之谏语的认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
(2)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5.公孙戍劝谏孟尝君不要接受楚王的馈赠、鲁连劝谏孟尝君不要驱逐自己不喜欢的舍人,都达到了劝谏的目的,但劝谏方法有别,请概括说明。
2024-01-02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