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685569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B.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C.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D.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与摄、权、假、署、行等词意思相近。
B.右,指上位。古代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故右指上位。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壬寅,古代干支纪年法,其中,“寅”为天干之一,“壬”为地支之一,文中为干支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郗愔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郗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愁闷不安,因此和谢家产生了嫌隙。
B.谢玄善于招募勇猛之人,刘牢之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
C.王彪之认为,凡是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使国家安定,使政事光辉显赫,不能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
(2)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5.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议中的哪两条相同?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以”和“则何以守之哉”的“以”相同。
C.《兰亭集序》中的“感慨系之矣”的“系”和“系累吾民”中“系”的意思不同。
D.“先君丑之”的“丑”字和《种树郭橐驼传》的“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字的活用类型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5.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2023-08-15更新 | 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

(《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所陈A谏B前后C二百余事D非卿至诚E奉国F何能G若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有“领,邀请”之意,和《苏武传》中的“虞常果引张胜”中的“引”意义不同。
B.“责”有“责备、责怪”之意,和《促织》中的“因责常供”中的“责”意义相同。
C.“瞿”是像鹰隼一样睁大眼睛惊视之意,文中是惊惧,大惊失色的意思。
D.“萃”有“汇聚,聚集”之意,与成语“出类拔萃”中的“萃”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认为作为臣子应该注意行迹,远避嫌疑,但魏征认为作为臣子如果只注意个人行迹,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说了。
B.魏征认为良臣和忠臣有不同的地方,良臣对君臣皆有益,忠臣对君臣皆有害。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太宗,他也因此受赏。
C.魏征不随意逢迎圣上的旨意,意见不同时,更不会当面顺从背后又有所议论,他认为这不是作为一名臣子的本分。
D.庆历中钱君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后来司马光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他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
(2)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作为一名合格的谏官应具备哪些品质。
2024-01-20更新 | 2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危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威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藩篱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以枢密院承旨清河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B.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C.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D.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唐初在重要诸州设都督府,后又在边境地区设节度使,通称“藩镇”。
B.言事,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C.三司,五代时,延续唐代体制,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D.朔,中国农历将阴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望”,阴历每月的十五称为“朔”。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从高平之战中认识到宿卫之士的弊端,采取有力措施整顿军队,并下诏招募天下壮士任各将帅挑选,由此士兵精干强壮,所向披靡。
B.契丹轻骑多次侵犯黄河以北地区,言事者提出阻截的办法,世宗当月就下诏王彦超、韩通,派兵夫疏通胡卢河,在李晏口筑城,并派兵驻守。
C.枢密院承旨清河人张美善于治理财政,当时很少有人比得上他。世宗虽然给了他管理财政的大权,但是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之士来对待。
D.因为朝廷的钱币越来越少,世宗下令设立机构收集民间的铜来铸造钱币,要求民间所有的铜制品全部上交,给以等值的钱来补偿,否则要判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
(2)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2022-02-10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