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9 题号:16887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        著:显著。
B.以天下之疑        释:消除。
C.多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2013·辽宁·高考真题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职监察御史。丁母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②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

③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自表己有五短,缙五长。臣在省户,缙远方。愿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得还京师。议者不之罪。久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上元初卒,年六十一。疾甚,缙在凤翔。作书与别,又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赠秘书监。

④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无题识,维徐曰:此《霓裳》第三迭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⑤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黄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⑥宝应中,代宗语缙曰:朕尝于诸王座闻维乐章。今传几何?遣中人王承华往取。缙裒集数十百篇上之。

(《新唐书•王维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累为济州司仓参军(       )
②以药下利,(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九岁知属辞 (       )
A.连接词句     B.撰写诗文     C.归类言辞     D.嘱托辞别
(2)兄弟皆志奉佛(       )
A.切实     B.沉重     C.专一     D.真诚
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职监察御史。丁母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4.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B.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C.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D.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迫给事中     赋诗相酬
B.客有以《按乐图》示     不之罪
C.或诗闻行在     为天机
D.久     缙裒集数十百篇上
6.分析第④段画横线部分写“客”的作用。
2023-07-23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充,本名璀,少依舅家。李元为河阳节度使,署牙将。元改昭义,又从之。元尝谓宾佐曰:“充后当贵,诸君必善事之。”未几,兄韩弘领宣武,召主亲兵,元曰:“我知君旧矣,吾儿不才,无足累君者,二女方幼,以为托。”遂辞去。弘峻法,人人不自保。充谦慎无少懈,念弘在久,不入见天子,身又得士,不自安,因请入宿卫,弘许之,不即遣。后因猎,单骑走洛阳,朝廷亮其节,擢右金吾卫将军。斥军士虚名不如令者七百人。穆宗立,幽、镇、魏复乱,王承元以冀兵二千屯滑州,朝廷恐冀兵相秫为叛,而授充义成军节度使。会汴军逐李愿,以李竭主留事。帝谓充素为汴士悦向,诏节度宣武,兼统义成兵讨竭。战郭桥,破之。会李质斩竭,遂入汴。初,陈许李光颜亦奉诏讨竭,屯尉氏,意先得汴,欲俘掠以饵军。充闻其谋,驰至城下,汴人望见充,欢跃无复贰者。始,帝遣人问破贼期,充对:“汴,天下咽喉,臣颇习其人,然王师临之,一月可破。”方二旬即克。帝喜曰:“充科敌若神。”加检校司空。籍揭所胁为兵者三万,悉纵之。又责首乱者千余,斥出境,令曰:“敢后者斩!”由是内外按堵,汴人爱赖之。卒,年五十五,赠司徒,谥曰肃。充虽将家,性俭节,乘机决策无余悔,世推善将。李元没,充为嫁二女,周其家。自弘去汴,监军选军中敢士二千直阁下,日秩酒肴,物力几屈,然不敢废。充未入时李质总军事乃曰韩公至而顿去二千人食岂不失人心乎不去且无以继可以弊事遗吾帅乎因悉罢之而后迎充。

(节选自《新唐书·韩充传》)

1.下列对文布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充未入时/李质总军事/乃曰/韩公至而顿去二千人食/岂不失人心乎/不去/且无以继可以弊事/遗吾帅乎
B.充未入时/李质总军事/乃曰/韩公至而顿去二千人食岂不失人心乎/不去/且无以继可以弊事遗吾帅乎
C.充未入时/李质总军事/乃曰/韩公至而顿去二千人食/岂不失人心乎/不去/且无以继/可以弊事遗吾帅乎
D.充未入时/李质总军事/乃曰/韩公至而顿去/二千人食岂不失人心乎/不去/且无以继可以弊事遗吾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名,这里是曾用名的意思,即原来的名字,韩充原本叫作韩璀,后来改名叫韩充。
B.镇是节度使的管辖之地,唐朝中后期称方镇,其兵称镇兵,镇将掌管戍守防御之事。
C.节度,官名。三国吴孙权始置,掌管军粮。唐以后则为领兵之官。文中意为节度使。
D.阁下,这里指官署,它在古代也常用作敬词,与陛下、殿下、执事的称法来源类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充为人所重,受人之托。河阳节度使李元很看重韩充,委任他为牙将,并对幕宾佐吏说一定要好好对待他,韩充离开他时,李元把两个幼女托付给他。
B.韩充很有见识,心向朝廷。韩充觉得兄长在军镇时间久了,应入朝见天子,自己得人心而感到不安,于是他请求入朝在官禁中值宿,韩弘答应了他,但没有让他立刻离开。
C.韩充平定叛乱,安抚地方。面对穆宗时幽、镇、魏等地的叛乱,朝廷授任韩充为节度使讨伐叛军,因为他一向受到汴军士兵的喜爱而很快使汴州被平定。
D.韩充料敌如神,处事稳妥。皇上派人询问破贼期限,韩充回答一个月,果然二十天就击破叛军;韩充把那些受胁迫的人全部释放,只责罚为首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因猎,单骑走洛阳,朝廷亮其节,擢右金吾卫将军。
(2)令曰:“敢后者斩!”由是内外按堵,汴人爱赖之。
2020-11-18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
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得失皆由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5.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2022-02-05更新 | 3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