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2 题号:169355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墙硗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尊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公子乐。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嬴抱太子以呼于庭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仰而视天”与“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两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示致敬。
C.“一人得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两句中“得”字含义相同。
D.“不若公子乐”与“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导齐桓公要以百姓为贵,因为一个国家,百姓亲附他,政权就会稳定,百姓背叛他,政权就会覆亡。
B.楚恭王在位时迟迟没有确定谁是太子,屈建担心这会给楚国带来祸乱,于是以“兔走于街”做比,希望楚恭王早定太子。
C.受老臣一事的启发,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以妨害百姓的住宅,即使需要修建,也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D.晋襄公死后,赵宣子想立年长的雍为嗣君,虽然遭到了贾季与穆赢的反对,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
(2)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5.请简要陈述贾季立公子乐为国君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B.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C.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D.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中的“王”意思相同。
B.《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不同。
D.“君之明”中“之”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对“富民易治”和“民贫难治”进行了阐释和比较,意在证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B.甲文中,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
C.乙文中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理解了管仲的意思。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2024-01-08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矣。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节选自《说苑·正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晏A子B曰C此D不E知F其G罪H而I死J臣K请L为M君N数O之P令Q知R其S罪T而U杀V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在文中指使入内、接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字含义相同。
B.“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字含义不同。
C.“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敢”字含义不同。
D.“委身”指托身于人,“委”与《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的“委”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耽于海上游玩,六月不归,并下令反对者将处死刑。颜烛匡正君主过错,是为忠臣。
B.齐景公因为心爱的马被杀,十分愤怒,晏子毫不畏惧,对齐景公举戈相向,以劝君主冷静。
C.吴王一意孤行,坚持讨伐楚国,少孺子劝说吴王不能只谋取眼前利益,却不顾身后祸患。
D.君主有失而臣子不谏,可能危及君主,忠臣不忍。但臣子坚持进谏可能会危及自身安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5.同样是臣子规劝君主,三人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8-29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愧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愧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恣雎:放纵、暴戾的样子。②呴籍:跳跃。叱咄:蹦跳呵叱。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B.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C.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D.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即丰厚的礼物,与“卑身”连用表示聘请贤士或待人时态度极其恭敬。
B.“冯”为凭借之意,与《赤壁赋》中“浩浩乎冯虚御风”中的“冯”意义相同。
C.“朝”,文中指臣子对天子的礼仪,与“欲辟地,朝秦楚”的“朝”意义相同。
D.“宗庙”,文中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后来也代指朝廷和国家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国趁乱突袭燕国之后,燕昭王重整残破的局面登上王位,准备依靠贤才复兴燕国以报仇雪耻。
B.郭隗分类阐述了不同的君王采取不同的招揽人才的办法,并对燕昭王提出要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贤臣。
C.燕昭王对郭隗的礼遇,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为积蓄力量、反攻齐国、实现燕国复兴打下了基础。
D.燕国联合多个国家打败齐国后,依然不停用兵,独自进攻齐国,一直追击到北方,使齐国仅剩两座城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5.请简要概括燕昭王成功复仇的原因。
2022-10-09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