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7 题号:16961336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选段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选段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选段四: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⑤;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注:①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②柔:怀柔,使归顺。③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④既廪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⑤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1.下列选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归:归顺
B.致知在格物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悌:惊骇、恐惧
D.博学之,问之                           审:详尽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掌上             人皆有不忍人
B.壹是皆修身为本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D.敏于事而慎                       为之于未有,治之未乱
3.选段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一中孔子要颜渊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从小事入手,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
B.选段二中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
C.选段三中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指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从而推导“仁政”并将其发扬光大。
D.选段四中指出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
6.《论语》以“仁、道、君子、礼、恕”等为核心概念;《大学》提出“大人之学”目标是“三纲”,实现途径为“八目”;《孟子》主张人生来都有善良本性;《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注重仁义礼智勇。请结合选段,分析它们概念和观点的共同之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材料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材料一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高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崔子结盟,便毅然选择离开,那只是一种清高。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鼓瑟(稀疏)
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 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童子六七人(少年,不到20 岁的人)        而归(唱歌)
D.吾点也(介词,和,同)       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个人)
3.下列各项是对上面材料二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
4.翻译划横线句子。
(1)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017-03-14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①子夏曰:“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致其道。”

②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⑤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节选自《论语》)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者”指求学的人。
B.“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肆”此处指工匠们大胆创新。
D.“无以至千里”的“以”与“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以”意思和作用都不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B.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D.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乙文中孔子认为,古人的学习观是自私的,今人的学习观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他人服务。
C.乙文中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的原因之一是他最好学,具体的表现是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意味着颜回能“学以致道”。
D.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提升自我,弥补不足;乙文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得“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请就文体特点简要概括两篇选文不同的言说风格。
2023-06-20更新 | 1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然叹曰:“吾与点也。”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国以礼                  由也
B.六七十                 且知
C.五六十                 会同
D.率而对曰             
2.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后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但性格比较鲁莽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口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2020-04-27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