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1952269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待)我后(君主,王),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1.给画波浪线的文言句断句(     
A.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B.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C.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其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师生的交谈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以礼治国的理念,也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B.孟子以雄辩著称,《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他善辩的交谈艺术,成功地宣传了他的仁政主张和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表达了他所期待的社会理想。“保民而王”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思想,性善论是其在人性认知方面的主要理论。
C.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被称为“老庄哲学”。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庄子》亦称《南华经》,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其文以寓言的形式说明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其客观规律,才能运用自如,最终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并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固有规律的道理。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解释孔子所编订的《春秋》的著作,故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丘明另撰有《国语》,《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后世称左丘明为“文宗史圣”。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必须注意在关键的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生动地再现了庖丁娴熟的解牛技术,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时,“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孟子整体上是反战的,但对那种救民于水火的正义征伐则持肯定态度,这是孟子的权变通达处,这样的主张根本上也是源自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及其仁政、王道理念,一切都是从造福人民这个出发点开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王知夫苗乎?”孟子以禾苗为喻来说明他反对____、主张____的政治主张。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但一百年后,秦以武力统一中国。请就此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看法。
2019-07-13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请你概括这两个故事。
2023-09-13更新 | 2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怜悯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今日                                 病:疲倦
D.辞知其所陷                           淫:过度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人有是四端也                              师道不传也
C.其子趋往视                                 之人不仁
D.其外之也                                     故贼人利其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23-11-14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