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99037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入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注】,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共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改动)


【注】采薪之忧:因生病不能去打柴的忧虑。用作生病的婉辞。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寒疾,不可以                       风:吹风,受风
B.吾何乎哉                                 慊:不满足,遗憾
C.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D.今天下地德齐                           丑:类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②父异,借旁近与之
B.①请必无归,造于朝               ②涂有饿莩不知发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岂谓是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作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较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视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2)辅世长民莫如德。
(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王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是相对的概念。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序”,周时称“庠”,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贞观,唐太宗年号,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D.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男子在十五岁时由长辈为其束发并戴上新帽,以示成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解决温饱后,还要让孝梯的观念深入民心,如果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天下百姓就会归顺。
B.唐太宗反对迷信阴阳,他认为凡政事都以农事为要就自然会得到福佑,否定了在农忙时为太子举行冠礼的奏议。
C.唐太宗认为百姓安居乐业、敦行礼让即为富贵,倘使天下人富贵,即便自己不听乐曲、不事田猎,也会很快乐。
D.孟子的王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观点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一致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2022-01-18更新 | 1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五亩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
B.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019-05-06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行潦:路上的积水。潦,雨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B.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C.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D.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的“辞”与《鸿门宴》“卮酒安足辞”的“辞”含义不同。
B.一体,四肢叫作“四体”,一体就是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在本文中是比喻的说法。
C.“治则进,乱则退”与“治之于未乱”(《<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治”含义相同。
D.“得百里之地而君之”中的“君”与《兼爱》中“故亏君而自利”的“君”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认为孟子在说辞和德行两方面都擅长,已经达到圣人的标准了,孟子说孔子尚且不敢自居圣人,何况自己。
B.公孙丑问孟子是像子夏等人一样有“一体”,还是像冉牛等人那样具备了孔子的形体而不如孔子那样高大,孟子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C.孟子认为伯夷、伊尹与孔子虽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使诸侯来朝的能力,而且不会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
D.宰我、子贡、有若都是不愿迎合他人的人,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称颂孔子,孟子借他们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赞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
(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5.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和孔子三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07-15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