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范仲淹(989-105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72779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攻守二策状

范仲淹

臣某言:窃观西事以来,每议攻守,未见适中。或曰:“必行进讨,以期平定。”臣谓诸进讨,则兵分将寡,气不完盛。绝漠风沙,迷失南北。馈运辎重,动有钞掠。贼之巢穴,夐阻河外,非有奇将,不能远袭。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但求虚弱之处,以剽窃为功,既不能大振兵威,故不能少分贼势,此进讨牵制之无效也。或曰:“宜用守策,来则御之,去则勿逐。”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营田,必烦远馈。久戍则军情危殆,远馈则民力将竭,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

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军行入界,乃大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寨坚完,当留土兵以守之。必严其戒曰:“贼大至,则明斥候,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小至,则扼险设伏以待之。”如取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守之策。

臣观西戎居绝漠之外,倚远而险,未易可取。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臣观今之边寨,皆可使弓手土兵以守之,因置营田,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可息矣。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傥朝廷许行此道,庶几守愈久而备愈充。

臣观孝文时,将军陈武请议征讨,孝文曰:“兵,凶器也,难克所愿。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得息肩于田亩,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臣谨议。

(选自《范文正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B.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C.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D.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路最初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B.营田即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流民于驻扎地购置田地,经营产业。
C.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重要的兵种。
D.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也比喻免除劳役或者卸除责任,文中指休养生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认为,采用攻策存在兵力分散、环境恶劣、运送辎重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无法达到平定边事的预期。
B.金汤、白豹、后桥三寨,挡在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上,范仲淹认为可以先攻占三寨,进而谋取延、庆二州。
C.孝文帝反对征讨匈奴,他认为加强边境防御、派遣使者与匈奴缔结友好关系等措施,更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
D.范仲淹认为攻守二策各有其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攻取近的地方作为据守的依托,并制定长远的防守策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
(2)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
5.范仲淹认为守策的弊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攻守二策状

范仲淹

臣某言:窃观西事以来,每议攻守,未见适中。或曰:“必行进讨,以期平定。”臣谓诸进讨,则兵分将寡,气不完盛。绝漠风沙,迷失南北。馈运辎重,动有钞掠。贼之巢穴,夐阻河外,非有奇将,不能远袭。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但求虚弱之处,以剽窃为功,既不能大振兵威,故不能少分贼势,此进讨牵制之无效也。或曰:“宜用守策,来则御之,去则勿逐。”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营田,必烦远馈。久戍则军情危殆,远馈则民力将竭,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

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军行入界,乃大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寨坚完,当留土兵以守之。必严其戒曰:“贼大至,则明斥候,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小至,则扼险设伏以待之。”如取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守之策。

臣观西戎居绝漠之外,倚远而险,未易可取。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臣观今之边寨,皆可使弓手土兵以守之,因置营田,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可息矣。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傥朝廷许行此道,庶几守愈久而备愈充。

臣观孝文时,将军陈武请议征讨,孝文曰:“兵,凶器也,难克所愿。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得息肩于田亩,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臣谨议。

(选自《范文正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B.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C.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D.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路最初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B.营田即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流民于驻扎地购置田地,经营产业。
C.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重要的兵种。
D.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也比喻免除劳役或者卸除责任,文中指休养生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认为,采用攻策存在兵力分散、环境恶劣、运送辎重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无法达到平定边事的预期。
B.金汤、白豹、后桥三寨,挡在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上,范仲淹认为可以先攻占三寨,进而谋取延、庆二州。
C.孝文帝反对征讨匈奴,他认为加强边境防御、派遣使者与匈奴缔结友好关系等措施,更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
D.范仲淹认为攻守二策各有其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攻取近的地方作为据守的依托,并制定长远的防守策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
②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
2022-11-25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攻守二策状

范仲淹

臣某言:窃观西事以来,每议攻守,未见适中。或曰:必行进讨,以期平定。臣谓诸进讨,则兵分将寡,气不完盛。绝漠风沙,迷失南北。馈运辎重,动有钞掠。贼之巢穴,夐阻河外,非有奇将,不能远袭。至若寇边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但求虚弱之处,以剽窃为功,既不能大振兵威,故不能少分贼势,此进讨牵制之无效也。或曰:宜用守策,来则御之,去则勿逐。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营田,必烦远馈。久戍则军情危殆,远馈则民力将竭,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

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军行入界,乃大为城寨,以据其地。当留土兵以守之。必严其戒曰:贼大至,则明斥候,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小至,则扼险设伏以待之。如取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守之策。

臣观西戎居绝漠之外,倚远而险,未易可取。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臣观今之边寨,皆可使弓手土兵以守之,因置营田,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可息矣。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傥朝廷许行此道,庶几守愈久而备愈充。

臣观孝文时,将军陈武请议征讨,孝文曰:兵,凶器也,难克所愿。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得息肩于田亩,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臣谨议。

(节选自《范文正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若寇边/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B.至若寇边/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C.至若寇边/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D.至若寇边/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行政区划名,仿唐代的道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有监察区的性质。
B.营田即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流民于驻扎地购置田地经营产业。
C.斥候,指侦查、候望的人,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古代的侦察兵。
D.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也比喻免除劳役或者卸除责任,文中指休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认为,采用攻策存在兵力分散、环境恶劣、运送辎重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无法达到削弱敌人的效果。
B.金汤、白豹、后桥三寨,挡在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上,范仲淹认为可以先攻占三寨,进而谋取延、庆二州。
C.孝文帝反对征讨匈奴,他认为加强边境防御、派遣使者与匈奴缔结友好关系等措施,更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
D.范仲淹认为攻守二策各有其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攻取近的地方作为据守的依托,并制定长远的防守策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
(2)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
5.范仲淹认为守策的弊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05-13更新 | 2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
B.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
C.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
D.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
2.下列四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
B.南潇湘                    此乐何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杰然大观
D.感极悲者矣             鸣之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文言文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段“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B.甲段中提到的“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为人处世的旷达胸襟,也包括高尚的政治抱负。
C.乙段中“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与甲段中所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所写之境界相同。
D.乙段作者认为:在三大名楼中,黄鹤楼的景色最为雄伟壮观。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
2020-09-20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