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白(701-76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2 题号:1698780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1)《将进酒》是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2)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1.关于这首诗,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
2.你从诗中哪些内容看到了诗人狂放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知识点】 李白(701-762)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遭权奸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之后。②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被诬陷致死。谢朓遭排挤离开京城时,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是其中句。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楼地点和时间,“夜寂”“独上”等词透露出诗人登楼时的复杂心情。
B.颔联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摇”“滴”二字化静为动,情态逼真,异趣横生。
C.全诗写诗人月夜登楼所见所感,信笔挥洒,脉络分明,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D.全诗用词讲究,韵律和谐,色彩协调,给人一种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
2.与“月下沉吟久不归”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B.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C.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21-04-22更新 | 25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艺术地表现赤壁之战,曹军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B.颔联“张”“照”二字,渲染了吴军的攻势,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景象的写照。
C.颈联中,“鲸鲵”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以此典故割裂了前文咏史的情感线索,回到送别中来。
D.后四句有感而发,诗人希望友人此去看到大战时留下的遗迹后,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诗人,以“壮心魄”。
2.请简要分析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022-06-29更新 | 9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莲女隔着荷花与人谈笑风生,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脱之美,正如王昌龄所写的“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B.颔联勾勒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写出了采莲女内心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C.岸上的游冶郎三三五五地在垂杨下驻足,表面上是流连溪边景色,实际上是爱慕采莲女而不愿离去。
D.尾联既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又寄托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生发的愁思。
2.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
2020-05-12更新 | 2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