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9 题号:169920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处不胜魏不能守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张仪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汉中,蠹”与“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促织》)中的“蠹”含义不同。
B.“魏兵罢弊”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中的“弊”含义相同。
C.“张仪恶陈轸于秦王”与“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D.“仪之言果信也”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
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
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5.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①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 ‘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韩王曰: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贲是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乌获是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B.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C.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D.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秦在西,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交臂,与“失之交臂”中“交臂”的意思不同,在这里有因降服而恭敬的意思。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用可代指国家,文中意思为前者。
D.幸,指对方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凭着韩国的强大,却想向秦国称臣,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会被天下人耻笑。
B.苏秦认为韩国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韩王就会有做“牛后”的丑名,韩王听后非常愤慨,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
C.张仪认为韩国虽然有三十万精兵,但秦国却有百万雄兵,言外之意是如果发生战争,韩国必然不敌秦国。
D.张仪认为违背秦国、顺从楚国的做法,会导致韩国的灭亡,如果能够归顺秦国,会转祸为福,这样做对韩国有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
(2)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
5.苏秦和张仪游说韩王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5-31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令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B.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D.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文中指礼物。《说文•巾部》:“币,帛也。”“币”本是赠人的纺织品。
B.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还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
C.寡人,是古代王侯对自己的专称,意指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楚王。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陈轸不对楚王表示祝贺,并认为楚国会受张仪的欺骗,不可能得到商於之地。
B.陈轸头脑冷静,反对攻打秦国。楚国受骗后,楚王大怒,准备出兵攻打秦国。陈轸表示楚国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备秦国失信,这样会使齐、秦两国联合起来。
C.张仪狡猾奸诈,离散齐楚联盟。他承诺给楚国土地,促使楚齐绝交。他不但称病不上朝,还辩解说自己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许诺楚国六百里土地。
D.楚王利令智昏,招致兵败杜陵。楚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轻信张仪六百里土地的承诺,不听群臣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
(2)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2021-12-02更新 | 1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杜甫《杜工部集》以官爵命名,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以帝王年号命名。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另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统称。
D.“中岳”,指恒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2022-11-11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