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3 题号:170728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仙药。方士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且君天下者,惟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注】①苦空:谓人生为苦,万物为空,指佛教常说的修行方法和佛教内容。此处意为佛教。②宇文化及,鲜卑族人,即是胡人血统,他发动江都兵变,弑杀了隋炀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B.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C.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D.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侯景幽逼而死”的“幽”,与《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意思相同。
B.缙绅,也写作“搢绅”,古代大臣上朝时,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故“缙绅”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C.“避秦苛虐”的“避”的意思是“躲避”,与《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避”意思相同。
D.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故在“床”前加了一个“胡”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君民关系中,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B.秦始皇爱好仙术,派方士带几千幼童去寻找仙药无果;汉武帝为了寻仙,将女儿嫁给所谓有道术的人,醒悟后改变主意杀了他。唐太宗认为应以此为戒。
C.隋炀帝忌讳胡人,改带“胡”字的物品名称,修长城提防胡人,最后却被胡人杀死,他还杀了李金才,李氏家族几乎被灭。唐太宗认为这毫无益处。
D.工部尚书段纶引见工匠并令其制作傀儡戏具,唐太宗认为工匠应服务于国事,不该去做奇巧之物,因此削降段纶的官职,并且禁止演出木偶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
(2)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5.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智慧。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不能衣锦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B.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至清,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C.关中,指嘉峪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故秦国也被称为“四塞之国”。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邑、采地、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平定天下后,高祖封萧何为酂侯,给予食邑最多,功臣不服。高祖便以猎人与猎狗比喻,并以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司马迁认为萧何在秦朝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2018-05-15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才,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A月B得C千D里E马F马G已H死I买J其K首L五M百N金O反P以Q报R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文中指已逝前代国君,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的“先王”意思不同。
B.天下,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四海、六合、八荒”等。
C.凑,在文中是“聚合”之意,与现代汉语“凑合”“凑钱”中的“凑”字意思不同。
D.追北,指追逐溃败的军队,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逐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做了燕国国君后,燕昭王想要洗雪齐国给燕国带来的耻辱,却因国力弱小而无法做到,于是前往郭隗处,向其求取报仇的方法。
B.郭隗先向燕昭王列举不向类型的国君对待人才的方式,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后果,后提出要从选拔本国人才做起,以吸纳更多人才。
C.涓人主动向燕昭王请求前去寻求千里马,虽以五百金买来已死的千里马头,但最终使国君拥有了真正的千里马,这体现出涓人的智慧。
D.燕国在燕昭王的带领下,终于从残破的状态中走出,并且依靠自身的力量,打败了齐国,攻入齐国都城临淄,使齐国差一点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5.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燕国从残破状态变成了殷实富足的国家。除重视人才外,燕昭王是如何使国家变得富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6-07更新 | 1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徽陛下,臣等当虫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C.拜,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表授予官职的有“授、除”等;表罢免官职的有“罢、免、拜”等;表提升官职的有“拔、迁、左迁”等。
D.先帝,是尊称已死的帝王父亲。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手下人听从赵王的制止,但赵王也因此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知人善用。在与田叔的交谈时,了解孟舒是忠厚的人,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2020-10-28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