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1709250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丙)

为学者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丁)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有博施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B.文王欲举授之政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可谓仁方也                    若火始燃,泉之始达
D.又何卜                           就有道而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有也”与“不足以父母”(《孟子》)两句中的“事”含义相同。
B.“非其声而然也”与“交相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C.“为者日损”与“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 ”含义相同。
D.“无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四端也”(《孟子》)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4.下列各句与例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剖之以为瓢D.死而不亡者寿
5.对以下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指天下。海内、六合、八荒、宇内等词语也可用来指天下。
B.《礼记》,是五经之一。“三礼”指:《小戴礼记》《周礼》《仪礼》。
C.《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之名始于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D.“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7.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
B.魏王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C.客得之,以吴王                    说:游说
D.故自王公大人不能             器:器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盛水浆,坚不能自举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
B.何不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小雅》怨诽不乱
C.畏累虚、亢桑子属,皆空语无事实               吴起、孙膑……赵奢伦制其兵
D.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入大庙                  乱易整,不武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4.下列各选项中,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一项是(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道家讲“修身”的道理,通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一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
B.材料二使用主客问答形式,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说明庄子本人是“大材”,不应被“小用”。
C.材料三中可见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其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
D.材料四表明老子以“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之“道”为贵,庄子宣扬“道”,老子的思想深刻旷远。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2023-02-26更新 | 2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2022-11-07更新 | 2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       适:前往。与《促织》中“具资诣问”的“诣”意思相同。
B.因于齐焉       家:安家。与《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的“树”字用法相同。
C.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尊称用来表示客气的态度,谦称表示谦虚的态度。
D.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世者要防患于未然。他先以排比句指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
B.老子认为圣人的追求不同凡俗。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追求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不学习的大道理。
C.老子对礼的看法赢得孔子钦佩。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关于老子的出身有不同的传说。一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2023-10-15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