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7135335

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平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B.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
D.南面,面向南。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文中周公坐在尊位接见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
B.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
D.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做臣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②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封项羽为长安侯。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玺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送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栗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攻破函谷关。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而汉王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家皆亡。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项王常置军中。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章分我一杯羹。”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孝惠:刘邦的嫡长子。②鲁元:刘邦之女。③太公:刘邦的父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周代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王、侯、伯、子、男。
B.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如:虎符,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生效,不能用于调遣兵将。
C.弃市,刑法的一种,古代在闹市执行,并将犯人在街头示众,称“弃市”。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君主,故以北面指称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厚仁德;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刘邦进入咸阳后,丝毫不为重宝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这足以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C.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了秦朝百姓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D.《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而《史记·项羽本纪》则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刘邦冷酷无情与无赖的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5.刘邦最终能够登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1-07-10更新 | 1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泰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类,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名,古人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在自称、对厌恶轻视的人、为人作传等情况下,一般称名。为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
B.魏惠王,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封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C.大梁,古代河南洛阳的别称,战国时是魏国国都,当时中国大都市之一。魏惠王也因此别称梁惠王。
D.《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拜见孝公,陈述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厌,十分欣赏他。
B.商鞅说服孝公变法。他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C.商鞅严格推行法治。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新法推行之后,就出现治安状况改善的局面。
D.商鞅辅秦强国挫敌。孝公派商鞅将兵伐魏,致使魏国战事失利,割让河西之地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遗憾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5.结合原文,思考商鞅变法成功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概述。
2020-11-03更新 | 1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奋:愤激。②陈王:陈涉。③杠里:地名。④卤:同“虏”。⑤轵道:秦时亭名,在今西安东北。⑥案堵:安居,安定有序。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砀至成阳        取道
B.皇帝玺符节        封装
C.袭攻武关       因此
D.吾当关中        称王
2.与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A.夫晋,何厌之有?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具告以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是刘邦的行动动力。开始排斥项羽,独自“西掠地入关”;入关后安抚百姓和秦朝旧吏,告之自己“当王关中”,只待诸侯入关认定一下先前的约定罢了。
B.刘邦善于采纳下言。他采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来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017-03-14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