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曾巩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1721045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流俗,而不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于自信者也       笃:坚定
B.能勿而已矣             苟:随便
C.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暗中
D.而之无疵             考:考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说既美矣             皆处于此乎
B.则可谓惑流俗             青取之
C.亦将其所遇之时       之以饥馑
D.不知道可信             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在流传中有缺失,曾巩将其补全,订正其中的错误。
B.作者认为法令是适应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
C.作者将孔孟与战国游士对比,以表明自己对《战国策》的立场态度。
D.作者认为,孟子的书中不应该记录神农、墨子的的言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C.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D.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B.曾巩世称“南丰先生”,位列“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骨干。
C.苏秦,战国纵横家,倡导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
D.李斯,师从荀子,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2)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3)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知识点】 曾巩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大夫集后序(节选)

曾巩

始公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以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皆大治官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鸣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指曾巩的祖父曾致尧(947-1012),字正臣,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官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谏净,累迁礼部郎中。死后追赠谏议大夫,故称先大夫龃龉(jǔ yǔ):齿不正而参差出入。引申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相应,称符应。

【阅读指要】本文是一篇序言,因写在文集的后面,故称为后序。曾巩的祖父虽然有奇才,但常常直言进谏,指责大臣,言语激烈,因此以龃龉终。曾巩担心祖父的功行不能被史书真实记载,所以写下这篇序,记载祖父的生平事迹,供后人研究考证。文章有叹有赞,刻画出了曾致尧刚直好诤的形象风貌。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始公见奇于太宗(        )
(2)而公常激切大臣(        )
(3)以与民休息,塞天下(        )
(4)细奸臣,人事(        )
2.下列句中“定”与“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中“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岂可一切拘以B.痛思痛,痛何如哉
C.无欲以静,天下将自D.俄顷风云墨色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曾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②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③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④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⑤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⑥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敢于谏净,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
“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道观,曾公极力进谏,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政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
(2)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
6.从文中可以看出曾公具有怎样的品格?曾巩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2019-12-17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思政堂记

曾巩

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④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也B.耳C.臭D.者
2.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3.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
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治民”,揭示了题旨。
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②得于己,故调之德
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             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
5.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
2019-02-17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宋)曾巩

①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已。

②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③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④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欤B.也C.耳D.乎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往南越的路途较闽蜀之途更加安全。
B.南越风气和中州无异,一般不会生病。
C.南越的花果海产酒醋等物产质量上乘。
D.南越百姓性格平和,非逞勇斗狠之徒。
3.本文是一篇赠序,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人们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是大是小,都应当如此。
D.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4.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多处呼应,试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2020-05-19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