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728826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以报”的“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诎指而事之”的“而”与《逍遥游》中“水浅而舟大也”的“而”的用法相同。
C.“湣王出亡于外”的“亡”与《陈情表》中“今臣亡国贱俘”的“亡”意思不同。
D.“齐城之不下者”的“之”与《滕王阁序》中“尽是他乡之客”的“之”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攻打燕国,燕昭王想要为国为父报仇,但也深知燕国实力薄弱,无力复仇,于是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B.郭隗认为国君的不同态度会招致不同的人。卑躬谦虚,勤奋好学,将招致有才能的人;态度粗暴,吼叫斥责则会招致奴隶、犯人。
C.涓人不惜用五百金为君王买回千里马的马首,他这样做是为显示君王对千里马的重视,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D.燕昭王在国力强盛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合谋讨伐齐国,获得大胜,燕军又单独追击齐军,掠夺了大量宝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材料二: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行李:出使的人,使者。②版:指版筑的工事。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东封A郑B又欲C肆其D西封E若不F阙秦G将焉取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岂五百里哉       直:值得
B.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D.秦以利晋          阙:损害
3.下列对画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长跪,古人席地而坐,文中长跪就是把腰挺直,以示怒意。
C.秦伯,春秋有公、侯、伯、子、男爵位,据功劳大小分封。
D.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塑造的人物都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的谋士。
B.两篇文章都只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
C.唐雎善于抓住对方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D.烛之武以“利”攻心理,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能言善辩,有勇有谋。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023-09-14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繴;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繵;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战国策·魏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B.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C.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D.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加在姓氏后面用作对他人的尊称,文中的“苏子”与老子的“子”不同。
B.横,指“连横”和《过秦论》中的“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连衡”意思相同。
C.“凡群臣之言事秦者”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凡”字含义不同。
D.不肖,既指“不成材,不正派”,也可用于自谦,文中是魏王的自谦之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魏国的力量比楚国不差,之所以屈服于秦国是因为谗臣的言论,因此要明辨忠奸,认真审视本国的形势。
B.苏秦指出谗臣的罪恶是割让君主的土地与秦国勾结,窃取一时之功名,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而不顾国家利益。
C.尾段引用《周书》中的话告诫魏王,错误或坏事在其萌芽状态时就要根除,不要任其发展,贻害无穷,要当机立断。
D.经过苏秦的一番游说,魏王认清了形势,又加之赵王通过苏秦对他的施压,最终魏王同意六国合纵,共同对抗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2)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5.苏秦的合纵游说,最大特点就在于鼓舞各国的决不屈服的斗志,请简要分析概括。
2022-08-31更新 | 2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姑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社稷坏,宗庙隳;首身分离,骨草泽;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藉路于仇讎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是王失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若能持功A守威B省攻伐之心而肥C仁义之诫D三E王不足四F五伯不足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歇,楚之春申君。他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然”,文中为“这样”之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字,义为“对”“正确”。
C.文中“而易患于后也”中的“易”字,与文中“敌不可易”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D.“首身分离,暴骨草泽”与“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两句中的“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明黄歇出使秦国的背景:楚国西陵被占,楚王祖坟被烧,被迫迁都,国势日衰,此时秦军又来伐楚。
B.黄歇认为,秦、楚两强相争,犹如两虎相斗,得不偿失,反而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实在是不可取。
C.黄歇提醒秦王,如果秦军执意要攻打楚国,那么,韩、魏等四国势必都会响应秦国攻打楚国,从中渔利。
D.为使秦国退兵,黄歇表面上时时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劝说秦王,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
(2)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2023-10-19更新 | 1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