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2 题号:173505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素有“诗仙”之誉,在我国各代浩若星辰的诗人中独树一帜,其篇篇旷世之作跨越千年而不衰,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最具历史魅力的就是其自由精神的发散,其自由精神本质的美令后世叹为观止。他所展现的那种自由精神的美只属于他一个人,使他成为文学历史中神一般不可逾越的存在。

李白的自由精神与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他一生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存在复杂性。其人生的不同时期,受不同思想的影响,与他本身豪放不羁、自由不拘、高傲不屈、浪漫不已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他所生活的盛唐时代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有所关联。他的性格与他的思想相辅相成,二者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成就了一个千古无二的李白。

李白一生都受政治理想的牵引,一生都未曾放弃建功报国的政治目标,他对仕途的执着也是他一生矛盾思想的关键,而这种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都是李白一生所追求的,他有着强烈的济世救国之心,在腐败的政治面前坚守仁义正道,同情在黑暗政治统治下受苦受难的普通民众,为他们愤概,为他们不平,对他们寄寓深刻的同情,等等。他这方面的思想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均有所体现,他道:“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时战苟不会,草木为我俦。”他的政治追求,是以孔子、鲁仲连为榜样的,游历各地,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他性格极具浪漫,当然这也与儒家思想的浪漫不乏联系。天生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这样的性格驱使他只能采取类似周游探访的方式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这种游历又造就了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入汲取,内化为他自己的济世精神,造就了他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既失望又保持期望,意欲能有机会“济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这部分思想也是他自由精神联系现实最密切的思想部分。但另一方面,李白也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行径,这里也体现着李白思想的矛盾性,他敬慕孔子:“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又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蔑视先贤:“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对孔子嘲讽,对儒家所崇的圣贤不屑,倒是十分符合李白的性格特点,符合他跳跃的思想行径,也是他自由精神的突出点:一方面深入世俗,另一方面又跳脱出世俗思想的条框,在现实思想与升华后的个性思想之间穿梭自如。正是这种矛盾,成就了李白独特的自由精神特质,也给予他自由精神生长的空间。

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即受任侠思想影响,侠义思想也贯穿他的一生。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十分仰慕那些著名侠客,并且因这种热爱而深谙剑术,他豪放潇洒的性格特点或与这种任侠思想颇有联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其任侠思想可见一斑。他的侠义风范也展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从遭流放时“高歌大笑出关去”,对达官显贵不屑一顾,“戏万乘若僚友”,到张狂地等待天子玄宗“御手调羹以饭之”,令当朝红人高力士为己脱靴,又有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侠气,“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等。他的侠义思想可以说是交错在他复杂思想中又难以忽视的一部分。这种旷达与豪放的思想也是支持他从现实中脱离升华出来,随意穿梭自由精神境界的关键。

道家思想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不似对儒家思想那样有所崇又有所贬,李白对道家思想可以说是全盘接收,当然,这也是造就他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之源。他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也是道家思想的外化表现,唐朝李氏尊道家鼻祖老子为宗,对道教大加倡导与宣传,也是李白受道家影响至深的社会因素。李白在漫游期纵情山水时,对自然表达无限的热爱与尊崇,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物我合一之境界,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放任于完全自由的境地,超脱尘世而悠然自得,其出世的倾向也有所寻觅。另一方面,与入世相联系,“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主张功成身退的激流勇退的精神,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李白求经访道,乐此不疲,寻仙觅天,津津有味,时常梦中访仙境,见仙人,也是他飘逸灵越的思想的表现,即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对道家思想的尊崇使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不已,如同他一生中的众多矛盾一样,铸就了他独特的处世之道,不屑名利与财富,追求自由,驰骋在自然中,却又不随波逐流,心系天下苍生,从而推动他成就其自由精神。

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李白,既对自由精神进行了最全面的阐释,又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自由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的本质,正是他这一生传奇色彩的颜料,他的这种自由精神无法复制,甚至无法效仿,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去穷极探索,只能作为局外人去欣赏这种超脱的、独一无二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像一件远古流传的极美工艺,看不见,摸不到,但其无尽的魅力却使人回味无穷。

(摘编自纪聪聪等《浅论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是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自由精神的发散是他最具历史魅力的地方。
B.李白的自由精神与他一生所受的各种思想有关,也与盛唐时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C.李白追求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仁政爱民等主张,但有时也会嘲讽孔子、蔑视先贤。
D.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化表现为他具有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性格、思想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展现出独属于他一个人的自由精神之美。
B.李白的豪放潇洒来源于任侠思想,由于热爱、仰慕那些著名侠客,他深谙剑术,所以具有了侠义风范。
C.李白在纵情山水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反映出他出世的倾向。
D.李白的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不爱拘束,不屑钱财名利,但又执着于仕途,心系天下苍生,想要建功报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出的李白的思想。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请例举两句关于“柳”的诗词(文中涉及的除外),并说明“柳”在其中的象征意。
2021-04-02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而为人者,在于人有觉解;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的。由此可见,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

概括起来,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心。他讲到心有四种功能:感觉、思议、了解、自觉。其中,了解和自觉又合称觉解。冯友兰论述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心的觉解程度的高低,而觉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过程:第一,运用心的思议功能得到事物之理及其知识形态的概念(思);第二,站在事物之理的高度以理观物(观),并在实践过程中用经验、知觉去印证名言的概念知识(悟)。观与悟合称了解(解);第三,将心的了解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反观,使心处于明觉状态(觉)。第四,觉解其觉解。因此,思、观、悟、觉等概念所表达的都是心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状态,冯友兰将其合称为觉解。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明诚”“转识成智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以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冯友兰所关注的正是由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由常人的心理转化为圣人的心理。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他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一盏“宇宙灯”。

宇宙间有觉解,与宇宙间有水有云,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不过宇宙间有水有云,不过是有水有云而已。而宇宙间有觉解,则可使其他别的事物被了解。如一室内有桌椅,有灯光。就存在方面说,灯光与桌椅的地位,是相等的。但有桌椅不过是有桌椅而已。有灯光则室内一切,皆为灯光所照。宇宙间之有觉解,亦正如是。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近代科学兴起以来,原本充满神奇色彩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自然界”。冯友兰非常明确地说明,哲学上的宇宙不同于科学上的宇宙,哲学上的宇宙是一个意义宇宙,一个由心灵的价值意识之光所照亮的文化宇宙。如果我们把心灵理解为意识的话,这个宇宙就是一个“意照之境”——意境。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冯友兰的境界论与中国古代的意境论产生了共鸣。冯友兰所说的文化宇宙就是一个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他之所以讲觉解,就是要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并在这个价值世界中安身立命,体现人生的意义。冯友兰将这个觉解而得的意义世界称为“境界”。他说,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我们知道,佛学一般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与心相对的只是依心而起的“境界”。与此相近,冯友兰所说的境界也是“依心而起”的。因为境界是由意义构成的,意义是从心对事物的觉解而产生的,没有心即没有觉解,没有觉解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就没有境界。但是冯友兰并不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他承认在心之外有一个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公共的,每一个人都生活于这个客观世界之中。但是,每一个不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各个人所拥有的意义世界——境界就是不同的。

(摘编自程相占《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将了解和自觉合称为“觉解”,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高度取决于他的心的觉解程度。
B.人的觉解有思、解等四个过程,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C.近代科学的兴起使原本神奇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而冯友兰却认为宇宙充满了意识性。
D.与佛学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观点相近,冯友兰也认为由意义构成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开篇,为下文提供了分析的依据。
B.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解释心,他认为心有四种功能并具体阐释了后两种功能即“觉解”。
C.文章运用喻证法,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宇宙灯”,证明了只要有灯光,宇宙间便有了觉解的观点。
D.文章结尾引用佛学观点是为了论证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人的境界也不同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是有心的,故而能有觉解,这也正是人不同于禽兽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心的重要性。
B.人通过增进知识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就能由常人转化为圣人。
C.宇宙间也有觉解,这种觉解可以使其他事物被了解,如灯光可以使室内的桌椅等一切凸显出来。
D.文化宇宙是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人的觉解的意义在于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
2023-05-14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个重要论断,既具有深邃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

从起源上看,人民才是文艺的真正创造者。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而文字正是劳动者的发明。造字的方法最初就是象形、会意。 史官出于记事的需要,将民间的文字采集起来,以代替之前的“结绳而治”,文字开始被专门化。至于文学家用文字来写“佳句”,完全是坐享其成。

当然,也存在不依赖文字的文学和不识字的作家。鲁迅说过:“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诗经》里的很多诗作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采录和润色后,留传下来的。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对文艺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不仅是指人民是狭义的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更是指人民及其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可能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非其作为作家的“创作”成果,而是其深入农村的“副产品”。抗战胜利后,丁玲主动请缨,先后赴河北怀来、涿鹿农村深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领略了农民的淳朴、热情,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并产生了写作一部小说的冲动。当丁玲从涿鹿县离开时,一幅当时中国农村的壮丽图景在她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丁玲又数次参加深入农村的活动,以检验自己的构思是否妥当,判断是否准确,人物刻画是否真实。

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表面上看,充当“审判员”的往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但历史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生前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杜甫42岁时,殷璠编纂的《河岳英灵集》出版,共收录24位唐代诗人的234首诗,没有杜甫的一首诗。杜甫去世九年以后,高仲武编纂的《中兴间气集》,依然没有收录杜甫的任何一首诗歌。直到中唐时,杜甫才引起诗坛有限的注意。毫无疑问,是贯穿于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史”之作中的人民性思想,最终为杜甫赢得“诗圣”的地位。

人民文艺观既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实践,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和政治实践。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需要虚心拜人民为师,沉潜到生活深处,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摘编自李茂增《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是人民创造出的,作家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无视人民创造成果的表现。
B.《诗经》中有很多无名氏的创作,可见,中国古代较早时期还没有文人创作。
C.作家深入农村生活,与农民交朋友,积累大量的素材,就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D.那些经得起时间以及历史的考验、经得起人民评判的文学作品才是好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人民性的科学论断置于首段,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从文艺创造者、创作源泉、评判者的角度论述文艺的人民性。
C.文章以鲁迅、丁玲和杜甫的创作实践为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文章末段阐明了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要担当起深入人民、表现人民等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创作是缺乏人民性的,而文艺创作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B.人民及人民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只有秉承这种理念,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C.杜甫之所以没有被历史埋没反而赢得“诗圣”的地位,是因为他在作品中贯穿着人民性思想,这是关键之所在。
D.人民的口碑代表作品的质量,因此,那些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2021-05-07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