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173883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提出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点。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为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上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作品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而张定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近年也深入到中国历史的腹地,去重新阐释中国复杂的文化精神。这种从中国表情到历史化的中国精神的对照和辩证,无疑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无论是时代之新变还是中国之辽阔,都决定了其催生的经验必有驳杂含混及尚未获得充分理性观照的特点。因此,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述发生在当下时代、当下中国的故事,而是要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表情和来来往往的中国经验中由偶然抵达必然,有机地融合偶然与必然,从而提炼、捕捉和定格真正具有内在性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是要讲述发生在当下的故事,而是讲述展示出时代独特风采的故事。
B.只有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坚守初心,与时俱进,文学才不会故步自封,被时代淘汰。
C.“新时代”的新事物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因而人们更加热衷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
D.正确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多种方法,阐明“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关系。
B.以李敬泽的作品为例,说明了要摸索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讲透中国传统。
C.本文第二段运用辩证逻辑从变与不变、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中阐明观点。
D.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阐述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需要坚持现实主义立场,就必须在创作中超越偶然性,有机融合必然性。
B.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对“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才能在时代巨变中始终保持本色。
C.中国文艺工作者从新时代中国现实中提炼出中国故事,这是一个去芜存精、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D.新时代的人们注重趋时以应新变,但在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的同时更要注重寻找民族文化之根。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毫无疑问,手机和网络打破了知识垄断,让“博学”走下神坛,对普罗大众来说,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大脑对碎片化的“上瘾”。毕竟,1分钟就能获取一个信息增量,那又何必花3小时去研究呢?慢慢地,大脑就会对碎片化的信息“上瘾”。

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人类大脑的“绝症”。“瘾”从何而来?首先就是对快感中枢的刺激。碎片化信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它会高频地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让多巴胺疯狂释放。而狂轰滥炸的多巴胺,正是成瘾的生理基础。除了快感中枢的刺激以外,社交目的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而倍速看剧,热搜看剧,都能帮我们高效地完成这一社交目标。于是,为了社交,我们不得不对碎片化信息上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数据营造的信息茧房。下面这种情况你一定也遇到过:刚刚在微信上和朋友讨论某某,淘宝立马弹出对应的链接;下午刚刚停留了半分钟的健身视频,晚上就堆满了推荐页。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好被不断计算,相应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个大网。而我们被困在这些“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信息切碎了。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舒适区待着又有何不可?至少我很开心啊。的确,“开心”本身从来都没有错,但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里久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会被切碎。对此,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简言之,就是加工新信息必然要匀出一部分注意力。因此,信息爆炸必然带来注意力匮乏。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从12秒降低到了8秒。也就是说,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

神经学家亚伯拉罕·赞根通过实验发现: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的得分高了5%~10%。这种改变,甚至会体现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毕竟,相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事上,处理仅需8秒的碎片信息,显然更容易。慢慢地,大脑也学会了“走捷径”。而捷径走多了,往往就忘了正常的路该怎么走。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吗?不尽然。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写道:任何人都会成为瘾君子,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这个流量即是金钱的时代,其实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通宵达旦地工作。例如,某手机游戏的排位赛会在关键局中,自动匹配到胜率较低的队友。为了赢,玩家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会在你连败时,“恰好”让你抱到大神的大腿,以此来让你继续战斗。而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会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被精准满足的我们,自然就会对此越发上瘾。这些产品分析着我们的心理,解构着我们的注意力,也毁坏着我们的自律。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仍旧有保护自己注意力的权利。注意力被切碎的反面,是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不妨利用那些原本来打算刷抖音的时间,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尝试一下主动娱乐。技术会一直进步,即使不是手机、游戏、短视频,也会有其他事物让人沉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在于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

(摘编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倍速看剧、热搜看剧的最大动力源于可以借此与周围人讨论相关的剧情和角色,让我们的快感中枢得到刺激。
B.信息爆炸必定带来注意力的匮乏,而人类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目前难以治疗的“绝症”。
C.亚伯拉罕·赞根的实验证明,使用智能手机会让人产生严重的注意力缺陷障碍,甚至改变大脑的结构。
D.各大互联网公司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共享用户的信息,并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开头从现象出发,然后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析原因论危害,最后提出解决“上瘾”问题的办法。
B.文章善用比喻,“绝症”“茧房”“大网”“保卫战”等用语,大大增加了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C.文章重点分析碎片化信息切碎注意力的原因,意在阐明这是人们保卫注意力之艰难的关键所在。
D.文章引用论证十分精当,文中引用经济学、神经学、心理学诸多领域专家的论述,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3.下列对“碎片化信息上瘾”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碎片化信息对快感中枢有很强的刺激,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
B.了解碎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轻松加入热门话题的讨论,从而高效达到社交的目的。
C.我们被大数据营造的数据茧房困在“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抑或乐此不疲。
D.在当今流量经济时代,生活中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对我们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以精准适时地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
2022-10-29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的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B.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阐释。
B.网络文学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3.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2022-05-31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大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同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奠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五号、“天眼之父”南仁东等,都应该是“官宣”大力宣传的内容,得到的关注却不多。
B.“官宣”聚焦娱乐新闻,反映出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也体现了国人与大时代、大叙事的疏离。
C.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再加上媒体关注流量,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
D.流量重新聚焦,使国人走出“官宣”误区,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这一事件引出话题:什么是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B.文章第三段从正面立论: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
C.文章第四、五段着重分析了“官宣”聚焦娱乐新闻的弊端和流量重新聚焦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并以中国的复兴梦为立论基础,具有现实针对性。
3.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2019-05-08更新 | 1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