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6 题号:174318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

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

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一旦“深度”置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

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

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 “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然与我想得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

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首先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

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2019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awsl”(即“啊我死了”)。这是一句再直白不过的赞美语,形容视频内容令自己无比折服。这种缩略语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

在进入弹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我们虽不必重弹“娱乐至死”的老调,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快乐”的闭环。这一闭环将带来“人的再生产”:它召唤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的人类反应模式,从每一个神经元做起, 在每一次欢笑中起步。

(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式文学批评,立足原著整体,讲究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解读细致,阐释深刻。
B.弹幕能够即时即兴地针对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进行点评,制造交互的狂欢气氛,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C.文化取向较传统的人更加讲究评论中的逻辑与秩序,他们反对在读写娱乐化的过程中渗透参与感和趣味性。
D.弹幕空间可以看做是一种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人生选择,但同时也要理性审视弹幕蕴含的负面因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印刷文化节奏相对缓慢,思想交换受到客观条件上的限制,但目前它仍是速度与深度比例恰当的范本。
B.弹幕环境中,写作要想表达真实自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这样才能无限趋近言文一致的境界。
C.人们在弹幕的文字游戏中获得心理满足,这其实折射出人们在现实中缺乏知音慰藉,饱受功利束缚的窘境。
D.两则材料都做到了站在观察社会现状的视角去看待“弹幕问题”,体现了审慎理性的辩证态度与客观立场。
3.材料二说,弹幕不必呈现“完整的自我”,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弹幕:“我是桃饱会员。”
B.《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最近读什么书?”黛玉答:“只刚读了《四书》。” 弹幕: “还读了《情商宝典》。”
C.《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身处绝境却意外得到关云长的义释,曹操感其情义。弹幕:“骄兵必败。”
D.《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4.假如你作为弹幕问题论辩的反方,要针砭其负面影响,请结合材料一、二,列出你的论述要点。
5.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弹幕文化兴起原因的理解。并结合实际,给当代青年提两条正确对待弹幕或其背后文化的建议。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饭圈,即粉丝圈子,是由粉丝组成的群体。”“粉丝的第一要义是情感,是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投入强烈的赞赏、爱慕或崇拜之情,也就是说情感是粉丝联结成的最初纽带。然而伴随着饭圈的野蛮生长,其赖以生存的情感被异化为狂热的非理性行为,随之而来的是以应援打榜、刷量控评、互撕互黑等现象为代表的流量争夺战,甚至为非法集资、诱导借贷等违法行为提供土壤,饭圈成为乱象丛生的怪圈

饭圈的失序,究其根源,是资本的无节制渗透。资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在数据成为一般等价物的网络时代,饭圈为资本的无限增值提供了丰腴的土壤。狂热的追星族不仅真金白银地直接贡献利润,更是在每一个环节都投入真情实感和时间精力,成为免费的数字劳工,源源不断地生产流量。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利润,这原本无可厚非,不过一旦利润足够大,资本就敢于铤而走险甚至置法理伦常于不顾,这是饭圈产业链日趋畸形和饭圈劣迹屡见不鲜的根源所在。

更需警惕的是,具有非理性和组织性特征的饭圈建构起和外部世界有壁黑话体系,以黑话为媒介的信息分享和情感交流逐步强化群体和外部之间的区隔,巩固群体内部价值认同。如此,饭圈不仅形成了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还生成了为诸多乱象背书的话语生产场源源不断地生产极富蒙蔽性、煽动性的话语样态和价值观念,将唯利是图合理化,将违法失德合法化。

饭圈渐成怪圈,是资本贪得无厌的表征,不仅扰乱文艺和经济秩序,还挑战公序良俗和法律底线,更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饭圈通过消费性、非理性、组织性、专业性等属性以及以黑话为核心的话语和意识形态体系建构起坚固的利益图和价值图,劝导教育、批评谴责、道德约束等方式难以撼动其根本。监管部门针对饭圈的一系列整治行动,正是从法律和行政等方面进行治理,通过发布相关规定、惩处违法主体、封禁违规账号、清理有害信息等形式,重拳打破怪圈的坚固壁垒,引导饭圈经济和文化向着健康向上、和谐有序、风清气正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时代都有偶像,那本应是青少年获取自我投射和情感认同的载体,承载着成为更好的自己、奔赴更好未来的青春愿景,是激励青年人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动力。而饭圈所关联的文化产业、网络经济、社群经济、粉丝经济则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活跃经济局面、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在贡献国民经济产值、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相关产业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巨大潜能,明星偶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借助的文化政治手段。由此观之,治理饭圈不是一竿子打死,而是堵与疏相结合,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重拳出击是堵,涵育良好的文艺生态则是疏。

(摘编自《饭圈渐成怪圈破圈势在必行》)

材料二:

包括饭圈文化在内的娱乐圈种种乱象的出现,显然与一些人缺乏健康正大的审美观有关。由于一些人只知道追求世俗的欢乐,感官的愉悦和虚妄的幸福,审美趣味日趋平俗和杂芜,再加上碎片化、功利化造成的审美标准的单一和审美取向的混乱,结果所作所为离真正的美越来越远。而盲目跟风的青少年既缺乏判断力,更缺乏批判意识,对什么是恒久有价值的美远未形成明确的认知,加以心理上常渴望将虚拟理想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对象化,不仅以为追星并不出格过分,相反,还认为是都市时尚的当令趣味,由此主动接纳,积极传播,以抱团取暖,结成内聚性极强的群体自傲,完全没有认识到因为抽空了意义或原本就没有赋予它意义,这种借助网络等移动互联技术结成的共同趣味,不过是娱乐至死的场景化的喧嚣而已。

美育无疑是关于审美的教育,但更是关于情操的教育,关于心灵的教育。所以,我们要认真探索凸显美育价值并促使其落实的有效途径,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趣味,给青少年以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审美训练,从而培养其对美的感悟,以看破颜值崇拜和所谓颜值即正义的极端片面,看清资本提供的所谓人设不过是滤镜偶像,再完美也只是失魂的躯壳,是没有完整精神世界的纸片人,进而能唾弃黑红也是红这类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的畸形成就观、审美观,领略到真美和大美带给人的快乐,直至加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对人生真义的思考,并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体素质。

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我们确信审美教育联通着主体的自由意志,具有包含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多元包容特性,既为青少年必需,又易为其所接受,它的功用和意义一点都不亚于意志训练和品格训练,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提倡,并积极践行。若不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体恤他们生命展开过程中必有的迷失和狂乱,而只是一味地指责批判,则饭圈转为暗流,他们对社会关闭自己并进一步内卷,这会非常危险。

(摘编自汪涌豪《亟待展开的心理建设与审美教育》)

1.下列对材料一中“饭圈”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饭圈”是指粉丝圈子的简称,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投入强烈的爱憎之情,是粉丝联结成“圈”的最初纽带。
B.“饭圈”成为乱象丛生的“怪圈”,各种劣迹屡见不鲜,野蛮生长,使资本无节制渗透,甚至违背法理伦常。
C.“饭圈”具有组织性和非理性的特征,粉丝通过“黑话”体系建构起和外部世界相对封闭的新场域,将自身与外界隔离开来。
D.“饭圈”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会破坏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时代的偶像都是青少年获取自我投射和情感认同的载体,承载着美好的青春愿景,是激励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B.缺乏健康正大的审美观,就可能会导致包括“饭圈文化”在内的娱乐圈乱象出现,离真正的美越来越远。
C.青少年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和独立思考能力,易陷入“饭圈”怪象,可见饭圈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D.审美教育具有多元包容特性,联通着主体的自由意志,是青少年必需接受的教育,全社会应共同提倡,积极践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具有真正的审美教育意义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D.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4.如何打破“饭圈”怪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1-04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90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到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于新时代。

(摘编自刘慧、魏华《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光明日报》201954日)

材料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年工作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以满腔热情关注青年、鼓舞青年,领导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寄语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立大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大志就是要有远大理想。志存高远才能激发奋发前进的潜力,催生无坚不摧的动力,把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大青年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人民共命运,把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想人民所想、为人民造福中确立和升华理想;与时代同步伐,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具体使命任务的变化,把小我融入兴国、强国的大我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明大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是为人之本,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品德修为,打不牢修身立德的根基,在人生道路上就无法走正、难以走远。青年要加强正确的道德认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认同上下功夫,增强道德思维和道德敬畏,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增强自觉的道德养成,在道德学习上下功夫,恪守正道,严守规矩,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日常生活中涵养良好道德操守,推动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强化积极的道德实践,在道德行动上下功夫,把道德的力量运用到创造美好生活上,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文明正能量,促使道德建设蔚然成风。

成大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伟大事业必须要由人才来实现,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当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青年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拓宽认知视野,以准确的判断力把握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担大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广大青年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中跑出更好成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勇立时代潮头,将奋斗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每一件小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就要争做时代先锋,把不计个人得失作为价值追求,在持续、忘我的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每一次付出中焕发出青春最绚丽的光彩;就要开拓时代功业,把爱岗敬业作为基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在守住工作底线、突破自我局限、追求事业极限的每一项任务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节选自秦龙、吉瑞霞《百年大党与大国青年》,《光明日报》20215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00年前五四运动是救亡图存,今天的青年则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表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爱国报国行为。
B.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对于青年来说,如果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广大青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努力发扬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履职尽责的敬业精神。
D.两则材料都为鼓舞广大青年而作,都明确提出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在人生黄金时期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情怀,是避免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挑起事端的有力举措。
B.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因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C.德是为人之本,只要青年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其自身道德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建设便蔚然成风。
D.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四条要求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推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两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应如何践行五四精神。
2021-11-11更新 | 2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促使毛泽东的人民美学登台献唱的重要文艺事件,该讲话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问题,让高扬人民性人民美学得以强调和确认。从此,中国文艺创作有了遵循的根本,中国文艺面貌焕然一新。

电视剧《功勋》便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民美学的佳作,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崇高美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为人民英雄立传。该剧以共和国勤幸获得者为表现对象,以时代报告剧的方式依次呈现李延年、于敏、张富清、袁隆平等人民英雄的成长过程。该电视剧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人民美学的成功,这尤其体现在真实性创作原则的弘扬方面。该剧以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民英雄故事为蓝本,以人民共同审美需要为追求,在历史真实、人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等维度努力彰显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功勋》因为热爱人民,人民才会以心交心地热爱《功勋》。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怀有真挚情感是中国文艺的命脉。《功勋》的情感真实尤其体现在人民情怀的表达上。在《默默无闻张富清》这一篇章中,人民至上是张富清的信条。我是党员,群众们都看着呢,张富清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冲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哪里艰苦就往哪里去。几十年间,张富清与人民一起挖水渠、修水库、筑堤坝,为来凤县人民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水源灌溉问题、通电通路问题。他性格温和,总是以乐观的微笑对待人民。在张富清即将离开来凤县时人民群众自发带着特产来送别,场面是那么地熟悉而令人感动。而这样的感动在剧中俯拾皆是,这种情感是克制而深沉的,真挚且朴素的。人民情怀不言自明。

《功勋》何以打动人心?观众和网民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地反复讨论。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立体、报告剧的形式创新、浪漫主义情怀等观点是主要代表。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尽管言之有理,但还未触及更深刻的核心原因。如果将此剧比作珠玉的话,那么它的成色毫无疑问属于人民美学人民美学即是此剧成功的核心原因。如果将观看此剧的体验比喻为一次饮茶的过程,其中历史真实如同茶汤之色,是表层观感,澄激明亮,色香俱全;而最后的茶的回甘则是情感真实带来的精神升华,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人民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文艺的历史传统和未来方向。繁荣中国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性要求和人民美学立场。人民美学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教条,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真情实感就是人民美学的内涵之一,正因为人民普遍具有真情实感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人民需要的文艺创作才应将真情实感作为体现文艺人民性的核心原则去自觉践行。《功勋》一剧浸润真情实感的创作,是人民美学的生动实践。它的成功实践必将启示更多的优质现实主义创作,在人民美学的浇灌下结出更多中国优秀文艺作品的果实。

(摘编自余克东张经武《<功勋>: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创作》

材料二:

人民美学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主观反映、复写。第一,人民生活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依据。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作为文艺作品的原型和环境,尽管也可以创造出文艺作品,但是这样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背离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需要以人民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作为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也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支撑起文艺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推敲性,增加作品本身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人民生活的多样化提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人民群众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现实生活包含多种多样的职业和领域,所以这就注定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民美学的文艺创作主要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注定了人民美学的多样性。

文艺作品要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文艺作品不仅仅只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已,它还可以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第一,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精神水平。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经过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往往凝结了文艺创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具有高度凝练性的特点,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在过去以及现在基本上很难真正得到充分满足。这其中有部分是文艺作品相对不足导致的。文艺作品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和艺术,无不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正好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展文艺创作是符合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

(摘编自刘建璋   焦海霞《人民美学的人民本质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美学”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所显露,从此中国文艺焕发出新的一面。
B.电视剧《功勋》取材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的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崇高美。
C.材料一作者认为《功勋》并不是靠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等打动人心的,“人民美学”才是核心原因。
D.文艺作品具有的高度凝练性与文艺创作者长时间观察、体验、思考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富清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出《功勋》对“人民情怀”的表达。
B.以“人民美学”为依据的文艺创作以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自觉践行把真情实感作为体现人民性的核心原则。
C.真实而丰富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文艺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推敲性也离不开人民生活。
D.文艺作品相对不足会导致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不到充分满足,文学艺术应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3.下列选项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集中讲述申纪兰如何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继而推动妇女解放以及男女平等的经历。
B.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塑造的英雄中除了李延年,更有小安东、八班长等平凡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志愿军英雄的代表。
C.在“屠呦呦篇”中,既展现了屠呦呦强大的专注力和细心的品质,也展现其经常走路不看人、丢三落四的一面。
D.《袁隆平的梦》中袁隆平因水稻育种实验导致皮炎难耐,常以开水瓶塞烫熨止痒,但无论何种挫折都无法阻止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探索。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上述材料对于高中生写作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2023-02-26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