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174350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晚世亦有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者,此皆人材之所能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皆人材A之所能B然C莫能D为者E偷慢F懈堕G多H暇日之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埃之外”,在文中指的是在尘世之外,表达一种逍遥自在之意。
B.“此之谓也”一句意思为,就是这样说的。《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夫子之谓也”一句意思为,说的就是夫子啊。两句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
C.“本”有根本之意,文中“非求师正本”的“本”就是此意。
D.文中“不致千里”一句中的“致”,指到达,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中的“致”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学习可以医治愚昧,因此,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努力学习和请教,并修养自己的本性。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人经常与贤人朋友交游相聚、请教学问,可以增进德行、相互促进。
C.鱼凭借水流游动,鸟凭借风力飞翔,草木依照时令生长,说明人也应有所依凭,借助学习增长才干。
D.孟子说,他见君王较少,退居在家,小人又会来君王身边,他对君王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2)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5.材料二中,孟子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他是如何论证的?
2023-11-20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B.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C.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D.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
B.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孟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
B.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
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
D.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5.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05-30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5.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2024-01-30更新 | 1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