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75181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餽,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畏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贤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王不答而去。

(《战国策·中山》有删减)


注:武安君,秦国名将白起数立战功,秦封其为武安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
B.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
C.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
D.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相飨的意思是用酒食款待犒劳,“飨”与《鸿门宴》“旦日飨士卒”的“飨”字含义相同。
B.不行的意思是不去,不前往,“不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的“不行”的字义相同。
C.微的意思是没有,“微”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字义相同。
D.顿首指磕头,跪拜礼之一,即以头叩地立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长平之战后使百姓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想要再次攻打赵国,武安君白起认为此时不是攻打赵国的良机,向秦昭王提议不可出兵。
B.秦昭王派王陵攻赵失败后,想让白起带兵出征,白起生病未能前行,应侯便去责备白起,认为现在攻打赵国是以强击弱,以多胜少的时刻。
C.白起认为赵国已今非昔比,现在赵国人口增加,守备更为紧固,君臣一心,一旦开战还会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此时攻赵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D.秦昭王再派王龁伐赵。未能攻下且伤亡惨重,武安君听说后认为秦昭王不听他的建议而失败,秦昭王十分生气并上门责怪他不领兵攻赵。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
(2)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暗。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有删节)

材料二:

宗卫相齐,遇逐,罢归舍,曰:“士大夫谁能与我赴诸侯者乎?”田饶等皆伏而不对。宗卫曰:“何士大夫之易得而难用也!”饶对曰:“非士大夫之难用也,是君不能用也。”宗卫曰:“不能用士大夫何若?”田饶对曰:“厨中有臭肉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纨素绮绣靡丽,而士曾不得以缘衣;果园梨粟,而士曾不得一尝。且夫财者,君之所轻也,君不能用所轻之财,而欲使士致所重之死,岂不难乎哉?于是宗卫面有惭色,逡巡避席而谢曰:“此卫之过也。”

魏文侯从中山奔命安邑,田子方从,太子击遇之,子方坐乘如故,告太子曰:“为我请君待我朝歌。”太子不说,因谓子方曰:“不识贫穷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穷者骄人,吾未见以国待亡者也;大夫骄人而亡其家;贫穷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富贵者安敢骄人!”太子及文侯,道田子方之语。文侯叹曰:“微吾子之故吾安得闻贤人之言吾下子方以行得而友之。”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册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微吾子A之故B吾安得C闻D贤人之言E吾下子方F以行G得而H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与《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中的“轼”意思不同。
B.稷,指谷神,与指土神的“社”合称社稷。古君主都祭祀社稷。
C.逡巡,文中指退行,恭敬的样子。与《过秦论》“逡巡而不敢进”中的“逡巡”意思不同。
D.趋,小步快走。文中“下车而趋”与“趋之若鹜”的“趋”均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明火照蝉为喻,指出君主德行明盛,贤士会像蝉投奔明火那样来归附。
B.魏文侯认为段干木操行高尚,即使用自己的土地财产和地位与他交换,他也不会赞同。
C.田饶说厨房中有放臭了的肉,那门下就没有敢死的勇士,宗卫听后表示赞同。
D.田子方认为国君、大夫傲慢待人就要亡国、丧失封地,贫穷的人傲慢待人就不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无乃不可加兵乎?
②君不能用所轻之财,而欲使士致所重之死,岂不难乎哉?
5.从材料二中“宗卫面有惭色”以及“文侯叹”,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贤士怎样的态度?
2023-10-13更新 | 1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道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B.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C.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D.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
B.“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C.“善哉乎鼓琴”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夫城固不能自守”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C.周威公向宁子询问选取士人的方法,宁子指出要尊重士人并关注士人的处境,帮他们摆脱窘境,让他们好好生活,起用他们,就能赢得士人。
D.在回答“士人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宁子以楚国国君得罪楚傒胥、丘负客、苗贲皇、上解于、伍子胥这五个士人逃到晋国的例子,强调了士人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
2022-08-27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文段二: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 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呑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 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lài,",癞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地 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之 谒:拜会,前往
C.秦之将军,可谓深矣 遇:相待,对待
D.于是荆轲遂车而去 就:接近,靠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终己不顾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 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B.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寡 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C.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寡 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D.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 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人,即加刑于人。也指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受刑之人充服劳役的奴隶,《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即是此意。刑人还可指代宦官。
B.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称为“委质”。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进而引申为臣服、归附。
C.近幸,宠信,宠爱,也指君主宠幸的人。其中的“幸”有“宠幸、宠爱”之意,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建时代皇帝亲临也叫“幸”。
D.国士,是指国中才华出众或勇力过人的人。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种类繁多,如贤士、智士、策士、巧士、勇士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知恩图报。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豫让想方设法刺杀赵襄子,或伪装成刑人,或改变其容貌,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B.豫让为人磊落。他宁愿残身苦形也不愿假意投靠再伺机报仇,他认为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C.豫让心有信仰。他信奉并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之所以愿为智伯而死,是因为智伯以国士礼遇他。
D.豫让为义牺牲。他第二次行刺被擒后,明知自己不能活命,但仍然拔剑跳起来刺杀赵襄 子,最后义无反顾伏剑自杀。
6.把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
(3)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7.请根据你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1)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几句诗化用了文段一____这一典故。其中,“壮士发冲冠”概括了当时___场面和人物____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_____之意。
(2)司马迁对荆轲、豫让等人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都将“名垂后世”。“义”是儒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明确表示:_____。(请用《鱼我所欲也》中的原话回答)
2019-12-28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